中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研究

被引:0
作者
秦丽, [1 ,2 ]
姜传银 [1 ]
虎晓东 [2 ]
机构
[1]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2] 宁夏大学体育学院
关键词
文化遗产; 英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会议名称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会议时间
2022-03-01
会议地点
中国山东日照
中图分类号
G812 [中国] G815.61
学科分类号
04 0403
类型
摘要
研究目的: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1976年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各国不遗余力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探索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国经验"(日本、韩国、英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逐渐被学者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文化运动。目前,中国的世界遗产有42项,位居世界第一;英国的世界遗产有26项,在数量上居世界第8位。世界为什么要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我国为什么如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学者方李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缘起是在全球化一体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寻找过去自己失去的文化,包括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文化被同化或者消失,多元文化格局被打破,非物质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文脉,"十四五"规划《建议》文件中指出对非遗进行系统性保护,体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对其保护更是迫在眉睫,这不仅关系到人们对高质量特色文化的需求,更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研究方法: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政策、保护路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中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在中国众多学者在《公约》对非遗定义的基础上展开了中国非遗概念的探讨,认为非遗是来自民间在人民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活态的、口传身授的一种文化遗产。在英国看来文化遗产只能是有形形式存在的,无形文化存在与有形文化之中,只有有形文化才能被保护管理与利用,因此英国否认非遗的概念,未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中英在遗产分类上出现"现代与传统"体育的隔离与整体之分。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涵括了民族体育与竞技、游艺及杂技表演、竞技表演多种形式。学者们把英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体育形式归结为六类:英国现代竞技体育起源类、田野和动物有关的运动、凯尔特运动类、古代体育类节庆活动、酒吧体育游戏类、另类体育游戏类。(3)中英对文化遗产政策颁布较多,英国并无单独对体育文化遗产颁布政策。中国在2003年加入公约后,非遗产保护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随后颁布了《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管理办法》(2013),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全面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保护"政策演变。英国在1967年发布的《公民公益设施法令》掀起了文化遗存保护浪潮,随后相继发布了多个文化遗产保护性文件,虽没有单独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政策,但在2014年将每年的9月30日设定为体育遗产日,并开展了较为集中的系列活动。(4)中英政策主导上出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反模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主要呈现自上而下的分类分层设置,英国的文化遗产组织机构则由中央、地方、非政府文化管理机构三部分组成;中国的体育非遗保护经费大多来自中央、地方财政拨款等渠道单一,英国除财政拨款外主要靠地方公众力量筹取资金;中国的体育非遗政策执行方式是自上而下,从政府的政策决定出发,英国则是以自下而上为主,主要来自民间力量。(5)在保护路径上中英两国都有其法,英国更加侧重把无形遗产融入有形遗产中进行整体保护。我国体育非物质遗产保护经历了传统的"家族传承"保护到现代的"生态博物馆、影像留存、非遗进校园"等多渠道保护;学者把英国体育非遗保护归结为博物馆保护、英国公学教育保护、有形历史遗存、法律保护、民间保护等。(6)英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启示方面:虽然我国引入了体育生态博物馆,如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和临淄蹴鞠博物馆,但怎样使遗产活起来,是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英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自下而上模式,形成以政府、地方和民间联动机制,成立协作联合机构;积极引导和吸收社会、私人资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健全遗产捐赠的激励机制;鼓励体育非遗项目进校园,多部门相互协商,落实聘请传承人进校园传授技艺机制,规避民间无传承群体,学校有群体而不能传承的局面;鼓励地方村落成立非遗民间体育协会,形成自下而上的群众力量,参与非遗仪式、节庆、旅游展演等,盘活地方经济,传播地方体育非遗文化。研究结论: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人们,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发展的状况不同,对于遗产的保护,很难照搬外国的经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域,都有自己面临的问题,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与治理能力,形成多方联动,深入基层,通过实地考察和个案研究制定不同的方案,对其保护、传承、开发与利用,进而实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引用
收藏
页码:457 / 458
页数:2
共 50 条
[1]   中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比研究 [C]. 
张旭 ;
赵洪波 ;
刘雨杰 .
2022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2023
[2]   中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研究 [C]. 
杨佳璇 ;
梁惠敏 ;
陈燕 .
2022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2023
[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C]. 
李新慧 ;
陈燕玲 .
首届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论坛
,2023
[4]   彝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C]. 
周川 ;
邓陈亮 .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ICASSR 2015)
,2016
[5]   中日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对比研究 [C]. 
鲁烜君 ;
姜昱成 ;
王莉莉 .
第六届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2024
[6]   河南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C]. 
徐进 ;
袁子文 .
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
,2024
[7]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C]. 
陈霞 .
保护·研究·传承——2021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会议
,2021
[8]   非遗产视角下重庆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C]. 
王冬生 .
2022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2023
[9]   新时代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C]. 
张宇婧 ;
何素艳 .
2022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2023
[10]   连云港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 [C]. 
李建 .
2020年全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