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50 条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空间建构研究
被引:0
作者:
刘红军
机构:
[1] 上海政法学院
关键词: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文化空间;
建构;
会议名称:
2017年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及文化生产研讨会
会议时间:
2017-05-01
会议地点:
中国上海
中图分类号:
G852 [中国武术]
学科分类号:
040304
类型:
摘要:
文化空间作为非遗的一个基本类别,被定义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采用文化人类学话语体系,从文化空间的视角探讨武术非遗保护过程中以虚化文化空间界限、重组文化内核形式和扩容文化平衡基点的追求,实现"公共性空间生产"、"编织走出传统式的意义之网"和"物质化的重构"目标,为推进武术非遗保护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性建议。研究认为:武术非遗的保护应注重公共性空间生产,主动攀顶公共性平台走入、融入、满足大众。公共性虽有削弱"地域文化独特性"的倾向,但非遗保护在恢复传统仪式的同时,也在进行与时俱进的新仪式、新文化的生产,即生产出一种非遗生存与发展的现代性空间,这就要求传统仪式本身在局部的或内容或形式进行文化重构,打破传统的"铁皮屋",放入公共视野。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武术文化以庙会这一绝佳的公共性平台为载体,得到充分的展示,唤起普通民众对武术非遗的兴趣与热情。与庙会相近的现代公共性平台则是会展,对武术非遗会展而言,其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杂糅在一起,使这一平台变成一个公共性色彩浓厚的武术"文化空间"。在唤醒民众的武术集体"文化记忆"同时,强化中华"文化身份"认同。武术非遗的保护要编织现代化的意义之"网",走出传统的发展模式,积极走入大众的视野,在游客的"凝视"中建构旅游文化。以"沉睡"之物为主的博物馆在武术非遗保护中虽为人类生活、人类社会合理和谐的秩序提供文化意义上的论证,也提供着表征人类文明进程和生存理想的历史演进。但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更应坚持"沉睡之物"与"鲜活之物"的并存,打开大众武术的大门,如中国武术博物馆采用的数字化多媒体互动形式可让观众体验"虚拟搏击游戏"、"和李小龙过招"等等。节庆原本是一个封闭式的当地仪式,如今却成为一种旨在促进旅游的符号建构工具,变得越来越向外人开放。武术非遗的保护还应从非物质文化的物质化视角去探究,静态实体景观的符号化生产,也是武术非遗保护的手段。在非物质文化空间内的物质兼具有表征"象征资本"的使命和"象征资本再生产"的功能。在这种文化空间内,让大众能实在感触到的文化景观(躯干、外形)与武术非遗(血肉、精神)共存,形与神兼具的文化空间,才能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同时进行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对于武术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才能更全面。
引用
收藏
页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