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群大气颗粒物污染暴露-反应关系的研究

被引:135
作者
谢鹏 [1 ]
刘晓云 [1 ]
刘兆荣 [1 ]
李湉湉 [1 ,2 ]
白郁华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Meta分析; 暴露-反应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搜集了国内PM10和PM2.5暴露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利用Meta分析法评价我国人群大气颗粒物暴露对各健康效应终点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显示,PM10浓度每增加10μg/m3,人群急性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0.38%[95%可信限(CI):0.35%0.42%]、0.65%(95%CI:0.35%0.95%)和0.40%(95%CI:0.31%0.49%);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人群急性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0.40%(95%CI:0.19%0.62%)、1.43%(95%CI:0.85%2.01%)和0.53%(95%CI:0.15%0.90%),因此可见,PM2.5对健康的危害高于PM10.同国外研究结果相比,我国人群大气颗粒物污染对死亡率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较小.
引用
收藏
页码:1034 / 104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上海市能源方案选择与大气污染的健康危险度评价及其经济分析.[D].阚海东.复旦大学.2003, 03
[2]   Public Health and Air Pollution in Asia (PAPA): A multicity study of short-term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on mortality [J].
Wong, Chit-Ming ;
Vichit-Vadakan, Nuntavarn ;
Kan, Haidong ;
Qian, Zhengmin .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8, 116 (09) :1195-1202
[3]   Season, sex, age, and education as modifiers of the effects of outdoor air pollution on daily mortality in Shanghai, China: The Public Health and Air Pollution in Asia (PAPA) study [J].
Kan, Haidong ;
London, Stephanie J. ;
Chen, Guohai ;
Zhang, Yunhui ;
Song, Guixiang ;
Zhao, Naiqing ;
Jiang, Lili ;
Chen, Bingheng .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8, 116 (09) :1183-1188
[4]  
Exposure-response functions for health effects of ambient air pollution applicable for China – a meta-analysis.[J].Kristin Aunan;Xiao-Chuan Pa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4, 1
[5]   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病例交叉研究 [J].
任艳军 ;
李秀央 ;
金明娟 ;
陈坤 ;
项海青 ;
刘庆敏 .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05) :657-660
[6]   太原市颗粒物空气污染与人群每日死亡率的关系 [J].
张燕萍 ;
张志琴 ;
刘旭辉 ;
张晓萍 ;
封宝琴 ;
李海平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02) :153-157
[7]   上海市闵行区大气污染与居民日死亡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 [J].
汤军克 ;
陈林利 ;
董英 ;
赵耐青 ;
李惠英 .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6, (06) :485-487
[8]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J].
谢昱姝 .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6, (04) :205-208
[9]   上海市卢湾区居民日死亡数与大气污染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 [J].
俞冰 ;
卢慧敏 ;
王一 .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6, (06) :264-266
[10]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关系的Meta分析 [J].
钱孝琳 ;
阚海东 ;
宋伟民 ;
陈秉衡 .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5, (04) :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