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M资料在分析“彩虹”台风降水垂直结构中的应用

被引:11
作者
卢美圻 [1 ]
魏鸣 [1 ,2 ]
机构
[1]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全球降水测量计划; “彩虹”台风; 降水垂直结构; 对流云; 层状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07 [大气遥感];
学科分类号
1404 ;
摘要
全球降水测量计划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是新一代全球卫星降水产品,其核心观测平台搭载的微波扫描辐射仪增加的高频通道可以探测小雨和雪,双频降水雷达将Ku波段和Ka波段数据结合,可获取更多云与降水粒子信息。为探测台风降水的云雨结构,利用GPM的1C-GMI产品和2A-DPR产品,分析了2015年10月初的1522号台风"彩虹"的降水分布、垂直结构、雨顶高度、层云和对流云降水的结构,并与地基雷达的观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双频雷达的Ku波段擅长探测降水和零度层亮带,Ka波段探测云顶小粒子的效果更佳。台风在成熟阶段近地面降水率集中在20mm/h以下,部分在20~60mm/h,最大值达到88.68mm/h;雨顶高度集中在5~10km,最大高度超过15km。层云降水的面积在台风中所占比例达到63.4%,但单位面积平均降水率比对流降水低37%。双频降雨雷达DPR((Dual-frequency Precipitation Radar)和地基S波段雷达探测"彩虹"台风的结果十分相近,证明了DPR数据质量的可靠性。
引用
收藏
页码:904 / 91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全球降水测量(GPM)计划及其最新进展综述
    唐国强
    万玮
    曾子悦
    郭晓林
    李娜
    龙笛
    洪阳
    [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5, 30 (04) : 607 - 615
  • [2] 台风眼壁及周围螺旋云带云属性垂直分布研究
    史兰红
    崔林丽
    赵兵科
    杨再福
    陈勇航
    王文彩
    赵依萍
    站乐
    张嘉伟
    [J]. 热带气象学报, 2015, 31 (01) : 51 - 62
  • [3] 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的夏季亚洲对流与层云降水雨顶高度气候特征
    傅云飞
    曹爱琴
    李天奕
    冯沙
    郑媛媛
    刘勇
    张爱民
    [J]. 气象学报, 2012, 70 (03) : 436 - 451
  • [4] 热带测雨卫星综合探测结果之“云娜”台风降水云与非降水云特征
    傅云飞
    刘栋
    王雨
    宇如聪
    徐幼平
    程锐
    [J]. 气象学报, 2007, (03) : 316 - 328
  • [5] 大气微波遥感基础.[M].张培昌;王振会编著;.气象出版社.1995,
  • [6] 雷达气象学.[M].张培昌等编著;.气象出版社.1988,
  • [7] CloudSat和TRMM雷达反射率因子的比较研究.[A].杨波;项杰;.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5,
  • [8] Statistical and Hydrological Comparisons between TRMM and GPM Level-3 Products over a Midlatitude Basin:.[J]..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2016, 1
  • [9] 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MISSION
    Hou, Arthur Y.
    Kakar, Ramesh K.
    Neeck, Steven
    Azarbarzin, Ardeshir A.
    Kummerow, Christian D.
    Kojima, Masahiro
    Oki, Riko
    Nakamura, Kenji
    Iguchi, Toshio
    [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14, 95 (05) : 701 - +
  • [10] Empirically-based modeling of spatial sampling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rainfall measurements by rain gauges
    Villarini, Gabriele
    Krajewski, Witold F.
    [J].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2008, 31 (07) : 1015 -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