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系统分析

被引:26
作者
赵宗举
李大成
朱琰
周进高
冯加良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合肥坳陷; 构造演化; 油气远景; 油气系统; 勘探风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合肥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 ,面积约为 2× 1 0 4km2 ,迄今尚未发现油气藏。盆地印支面 (侏罗系底 )上、下构造层具有明显差异 ,上构造层为陆相盖层 ,主要表现为张性构造 ;下构造层为海相层系 ,主要表现为压性构造。盆地经历了前中生代基底形成期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发育期 ,现今盆地总体表现为中央隆起、四周凹陷的格局。按照“主力烃源岩—主要储集层—主要成藏期”的命名原则 ,盆地可划分为 3个油气系统 :Pz J1—Pz J (K1)—T3 K、K1—K—K2 E和Pz—Pz K2 E—E。最有利勘探区为大桥凹陷 ,其次为朱巷斜坡。由于盆地内古生界缺乏钻井标定 ,烃源岩条件不清 ,侏罗系及白垩系以河湖相砂泥岩为主 ,缺少良好的膏盐岩区域盖层 ,且曾遭燕山期等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和破坏 ,不利于油气保存 ,加之中、新生界缺乏构造圈闭 ,因此 ,总体而言盆地油气勘探存在较大风险。图 3参 2 2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3+15 +15-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北秦岭变质地层同位素年代研究.[M].张宗清等著;.地质出版社.1994,
[2]  
秦岭造山带主要变质岩群及变质演化.[M].刘国惠等著;.地质出版社.1993,
[3]  
中国石油地质志.[M].苏浙皖闽油气区石油地质志编写组编;翟光明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4]  
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演化.[M].张国伟等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
[5]  
华北断块区南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M].孙枢等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
[6]   河南商城—固始地区石炭系沉积环境及其构造意义 [J].
赵宗举 ;
杨树锋 ;
陈汉林 ;
竺国强 ;
楼章华 .
地质论评, 2000, (04) :407-416
[7]   合肥盆地逆掩冲断带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及其大地构造属性 [J].
赵宗举 ;
杨树锋 ;
周进高 ;
竺国强 ;
陈汉林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0, (02) :151-157
[8]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分析 [J].
周进高 ;
赵宗举 ;
邓红婴 .
地质学报, 1999, (01) :15-24
[9]   合肥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分析 [J].
李武 ;
程志纯 .
安徽地质, 1997, (03) :57-62
[10]   北淮阳地区变质地层序列与构造变形特征 [J].
汤加富,侯明金,石乾华,周存亭,徐家聪 .
安徽地质, 1995, (03) :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