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长兴组天然气富集机制

被引:17
作者
冯冲 [1 ]
郭彤楼 [2 ]
邹华耀 [1 ]
成晓啭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
关键词
富集机制; 天然气; 飞仙关组; 长兴组; 川东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飞仙关组—长兴组气藏在川东北不同地区成藏要素基本相同,但是区域上天然气富集程度有所不同。为了揭示天然气的富集机制,通过烃源岩分析测试资料、岩心和薄片观察资料、测井和岩屑录井资料等,分析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长兴组天然气的来源、主力烃源岩生烃强度、储层性质与规模、天然气的保存条件、生烃演化史和油气藏的调整过程。研究表明:(1)川东北地区处于或邻近生烃中心,油气初次运移距离短;(2)礁滩岩性气藏相对独立,礁滩储层分布范围控制着古油藏的规模;(3)气藏上覆多套膏盐岩盖层,天然气保存条件好;(4)早期的古油藏经历高温已经全部裂解,形成现今的气藏;在构造作用控制下,天然气聚集成藏经历了古油藏的形成、古油藏裂解及古气藏的形成和现今气藏的形成3个阶段。对川东北天然气富集机制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寻找有利靶区,指导天然气勘探。
引用
收藏
页码:907 / 91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川东北元坝地区膏盐岩盖层分布特征 [J].
张元春 ;
陆黄生 ;
吴海燕 .
新疆石油地质, 2012, 33 (04) :450-452
[2]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异常高压成因 [J].
李军 ;
邹华耀 ;
张国常 ;
李平平 ;
冯冲 ;
张彦振 ;
陈加松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 (03) :624-633
[3]   四川盆地龙潭组高热演化烃源岩有机质生源及沉积环境探讨 [J].
朱扬明 ;
顾圣啸 ;
李颖 ;
郝芳 ;
邹华耀 ;
郭彤楼 .
地球化学, 2012, 41 (01) :35-44
[4]   川东北通南巴地区三叠系膏盐岩盖层预测 [J].
魏水建 ;
冯琼 ;
冯寅 ;
袁书坤 .
石油实验地质, 2011, 33 (01) :81-86
[5]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飞仙关组各沉积相带储层特征 [J].
王正和 ;
郭彤楼 ;
谭钦银 ;
王瑞华 ;
程锦翔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 (01) :56-63
[6]   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烃源岩评价 [J].
腾格尔 ;
秦建中 ;
付小东 ;
仰云峰 ;
谢小敏 .
古地理学报, 2010, 12 (03) :334-345
[7]   鄂西渝东区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J].
邓模 ;
吕俊祥 ;
潘文蕾 ;
翟常博 ;
闻涛 ;
朱义清 ;
杨潇 .
石油实验地质, 2009, (02) :202-206
[8]   川北地区礁、滩气藏的烃源条件与资源潜力分析 [J].
陈盛吉 ;
谢邦华 ;
万茂霞 ;
高熙 ;
黄纯虎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7, (04) :1-5+14+83
[9]   成藏三要素的耦合对高效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气藏为例 [J].
汪泽成 ;
赵文智 ;
张水昌 ;
王红军 ;
余谦 .
科学通报, 2007, (S1) :156-166
[10]   川东北龙潭(吴家坪)组沉积相与烃源岩发育 [J].
黄大瑞 ;
蔡忠贤 ;
朱扬明 .
海洋石油, 2007, (03) :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