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生态用地分类及其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20
作者
刘芳
张红旗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生态用地; 分类系统; 时空变化; 塔里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能有效防治和减缓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对维护绿洲稳定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构建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分类系统,研发基于多源数据、适合大尺度的生态用地提取技术,获得1980s末、2000年和2010年三期生态用地空间分布图,分析了不同类型生态用地的规模、空间分布及时空动态特征。研究表明:(1)2010年塔里木盆地生态用地面积为10.77万km2,其中人工绿洲型、荒漠植被型、天然绿洲型、盐碱型和湿地型生态用地面积分别占到生态用地总面积的11.23%、59.61%、14.67%、9.66%和4.92%,且具有明显的流域分布特征:塔里木河干流、克里雅河诸小河、车尔臣河诸小河、和田河流域和开都-孔雀河流域(开-孔河流域)的荒漠植被型生态用地和天然绿洲型生态用地占主体,其余流域的人工绿洲型生态用地和盐碱型生态用地面积比例较高;(2)1980s末-2010年期间生态用地净减少9769.05km2,荒漠植被型生态用地和天然绿洲型生态用地分别减少1.19万km2和1612.65km2,其它类型生态用地增加;(3)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流域以生态用地转为荒漠为主,占转移面积的55%以上,而绿洲农业发达的流域以人工绿洲型生态用地转为耕地为主,占转移面积的50%以上;(4)1980s末-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时段变化特征因生态用地类型和流域而异。人类活动是区域生态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工绿洲的扩张和生态用地的荒漠化是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825 / 83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柳州市生态用地规划布局研究.[D].易军.华中农业大学.2010, 06
[2]   北京市生态用地规划与管理对策 [J].
欧阳志云 ;
李小马 ;
徐卫华 ;
李煜珊 ;
郑华 ;
王效科 .
生态学报, 2015, 35 (11) :3778-3787
[3]   生态用地分类初步研究 [J].
龙花楼 ;
刘永强 ;
李婷婷 ;
王静 ;
刘爱霞 .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24 (01) :1-7
[4]   中国生态用地研究:内涵、分类与时空格局 [J].
喻锋 ;
李晓波 ;
张丽君 ;
徐卫华 ;
符蓉 ;
王宏 .
生态学报, 2015, 35 (14) :4931-4943
[5]   山东省安丘市生态用地动态变化 [J].
张艳娇 ;
贾宝全 ;
马明娟 ;
宋宜昊 ;
姜楠 .
生态学杂志, 2014, 33 (07) :1874-1881
[6]   平顶山新区生态用地的识别与安全格局构建 [J].
周锐 ;
王新军 ;
苏海龙 ;
娄翼来 .
生态学报, 2015, 35 (06) :2003-2012
[7]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J].
刘纪远 ;
匡文慧 ;
张增祥 ;
徐新良 ;
秦元伟 ;
宁佳 ;
周万村 ;
张树文 ;
李仁东 ;
颜长珍 ;
吴世新 ;
史学正 ;
江南 ;
于东升 ;
潘贤章 ;
迟文峰 .
地理学报, 2014, 69 (01) :3-14
[8]   间歇性输水影响下的2001-2011年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变化 [J].
黄粤 ;
包安明 ;
王士飞 ;
王永琴 ;
段远彬 .
地理学报, 2013, 68 (09) :1251-1262
[9]   北京市生态用地空间演变与布局优化研究 [J].
关小克 ;
张凤荣 ;
王秀丽 ;
赵华甫 ;
姜广辉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13, (03) :119-124
[10]   基于RS与GIS的生态用地评价——以辽宁省大洼县为例 [J].
王世东 ;
慎利 ;
王新闯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 (05) :628-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