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荒漠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以古浪县黄花滩治沙示范区为例

被引:24
作者
徐先英 [1 ]
孙保平 [1 ]
唐进年 [2 ]
张盹明 [2 ]
金红喜 [2 ]
贺访印 [2 ]
机构
[1]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2]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甘肃省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干旱荒漠风沙区; 沙漠化土地治理; 模式与技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采用“四带一体”的模式,对示范区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整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荒漠区,以低矮流动沙丘为主的沙漠化土地,采用“前沿阻沙林带+固沙林带+植物活体沙障阻沙带+封沙育林育草带”的“四带一体”防护模式,取得了显著的防护效果。示范区农作物受沙害面积从治理前的37.7%减少到治理后第1年的14.2%,第2、3年未受风沙危害;防护带后0.5m和1.5m高处平均风速较旷野分别降低75.9%和63.4%,平均输沙量从防护带前的2 556.1mg.cm-1.h-1降低到防护带后的3.41mg.cm-1.h-1;筛选出沙拐枣、花棒、沙枣、白榆、沙蒿为流动沙丘和丘间低地适宜的造林树种;粘土沙障设置以2m×2m为宜,麦草、尼龙网沙障1m×1m效果较好。造林初期,以沙米和碱蓬为主的一年生植物能够在林下大量繁衍,盖度达到50.2%和34.1%,对初期的沙丘固定发挥作用,但也大量的消耗了浅层沙丘土壤水分。随着人工林的生长,一年生植物逐渐衰退,3年后深根系的天然沙蒿逐渐繁衍,盖度达到10%。
引用
收藏
页码:539 / 54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机械防沙体系防沙功能的衰退过程 [J].
姚正毅 ;
陈广庭 ;
韩致文 ;
吴奇骏 .
中国沙漠, 2006, (02) :226-231
[2]   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现状、发展态势与成因分析 [J].
聂浩刚 ;
岳乐平 ;
杨文 ;
李智佩 ;
扬湘奎 .
中国沙漠, 2005, (05) :635-639
[3]   不同结构的尼龙网和塑料网防沙效应研究 [J].
张克存 ;
屈建军 ;
俎瑞平 ;
方海燕 .
中国沙漠, 2005, (04) :483-487
[4]   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2.沙漠化的研究内容 [J].
王涛 .
中国沙漠, 2003, (05) :1-6
[5]   干旱区防护林营造方式对沙漠化土地恢复能力的影响研究 [J].
王葆芳 ;
王志刚 ;
江泽平 ;
贾宝全 ;
杨晓晖 ;
贾玉奎 .
中国沙漠, 2003, (03) :30-35
[6]   甘肃河西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 [J].
高志海 ;
丁峰 ;
魏怀东 .
自然灾害学报, 2001, (04) :70-75
[7]  
中国西北荒漠区持续农业与沙漠综合治理国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M]. 兰州大学出版社 , 王继和主编,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