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条
中国页岩气特征、挑战及前景(一)
被引:411
作者:
邹才能
[1
]
董大忠
[1
,2
]
王玉满
[1
]
李新景
[1
]
黄金亮
[1
]
王淑芳
[1
]
管全中
[1
]
张晨晨
[1
]
王红岩
[2
,3
]
刘洪林
[3
]
拜文华
[3
]
梁峰
[3
]
吝文
[3
]
赵群
[3
]
刘德勋
[3
]
杨智
[1
]
梁萍萍
[3
]
孙莎莎
[3
]
邱振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来源:
关键词:
页岩气;
富有机质页岩;
沉积模式;
储集层表征;
“甜点区”;
焦石坝页岩气田;
长宁页岩气田;
威远页岩气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基于近年中国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模式、页岩储集层表征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落实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笔石带发育序列时空对比依据,提出缓慢沉降的稳定海盆、高海平面、半封闭水体和低沉积速率是海相富有机质页岩重要沉积模式,确定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早期持续发育的大型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有利于黑色页岩发育,优质页岩厚20~80 m、TOC值为2.0%8.4%。对比分析焦石坝、长宁、威远3大页岩气田,指出规模储集层主要受富生物硅质与钙质页岩、适中热演化程度、高基质孔隙与丰富的裂缝控制。五峰组—龙马溪组总孔隙度为3.0%8.4%、渗透率为0.000 2×10-3~0.500 0×10-3μm2,基质孔隙体积及其构成区域稳定,裂缝孔隙发育特征在不同构造区、同一构造的不同井区和不同层段差异较大。筇竹寺组受有机质炭化、黏土矿物结晶度高和生物碎屑粒内孔后期充填等因素影响,物性普遍较差,总孔隙度为1.5%2.9%、渗透率为0.001′10-3~0.010′10-3μm2。明确了页岩气富集高产受沉积环境、热演化程度、孔缝发育程度、构造保存等"四大因素"控制,且特殊性在于高演化(Ro值:2.0%3.5%)、超高压(压力系数:1.3~2.1),从而建立了"构造型甜点"和"连续型甜点区"两种页岩气富集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689 / 701
页数:1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