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地体结构的特征及发育史

被引:5
作者
方大卫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地槽带; 褶皱带; 发育史; 拗陷带; 西秦岭; 柴达木盆地; 地盾; 地台; 地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10.16509/j.georeview.1958.04.003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一、引言近年来,由于野外地质资料的不断累积和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中国地质构造的轮廓已渐清楚。许多关键性见解的提出,对中国大构造架的阐明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如王鸿桢确认鄂尔多斯、河淮及川黔三个陆核的存在,并注意到陆核边缘往往是前震旦
引用
收藏
页码:269 / 28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秦岭构造-岩相带的初步认识 [J].
张文佑 .
地质知识, 1957, (03) :1-4
[2]   中国之震旦系及其世界之对比 [J].
王鸿祯 .
地质学报, 1956, (04) :477-492+587
[3]   试论中国地台南部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及其大地构造发展史 [J].
敖振宽 .
地质学报, 1956, (03) :273-298
[4]   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 [J].
陈国达 .
地质学报, 1956, (03) :239-271
[5]   湖北大洪山区域地质问题 [J].
杨鸿达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56, (05) :85-103
[6]   关于中国滹沱系与震旦系问题 [J].
赵宗溥 .
地质学报, 1956, (01) :81-93
[7]   从中国东部前寒武纪岩系发育论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分区 [J].
王鸿祯 .
地质学报, 1955, (04) :375-404+440
[8]   鄂尔多斯地台西沿的大地构造轮廓和寻找石油的方向 [J].
黄汲清 .
地质学报, 1955, (01) :23-39+108
[9]   中国陆台的构造及其发展 [J].
B.M.西尼村 ;
马萬钧 .
地质学报, 1954, (03) :249-255
[10]   中国大地构造的轮廓 [J].
B.M.西尼村 ;
张文佑 .
地质学报, 1954, (03) :24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