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区成年女性多部位骨密度数据库的建立及骨折风险预测

被引:13
|
作者
杨乃龙 [1 ]
阎胜利 [1 ]
曲宁 [2 ]
王军 [3 ]
张良岩 [4 ]
机构
[1]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2] 青岛海慈医院内分泌研究室
[3] 解放军401医院内分泌科
[4]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内分泌科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骨折; 数据库; 妇女; 光密度测定法; X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80 []; R683 [骨折、骨的损伤];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100210 ;
摘要
目的确立青岛地区正常成年女性骨密度(BMD)的正常参考范围,建立诊断成年女性骨质疏松的多骨骼部位BMD参考值,并预测骨折的风险性。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868名25~83岁女性参考人群和191例骨折患者的腰椎(L2-L4)和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6个骨骼区域的BMD,用8种回归模型拟合健康成年女性人群BMD随年龄的变化,找出最佳拟合的方程和建立数据库,并对骨折患者的BMD进行分析,预测骨折的风险性。结果6个骨骼区域BMD随年龄变化,不同部位骨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腰椎在25~29岁,髋部在40~44岁。用三次回归模型拟合程度优于其他回归模型,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R~2)为0.21±0.09(P<0.01)。骨折患者BMD明显降低,与同地区同年龄正常女性相比,BMD下降幅度有限;而与同地区正常女性峰值骨量相比,BMD下降1.6~2.5s。结论女性在45岁以后骨丢失加速。50岁以后女性BMD低于同地区峰值BMD 1.6~2.5s,其骨折风险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209 / 21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 [1] 女性骨转换指标与年龄和腰椎骨密度的关系
    皮银珍
    廖二元
    伍贤平
    罗湘杭
    张红
    谢辉
    曹行之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5, (05) : 441 - 445
  • [2] 用三次回归模型建立女性多骨骼部位骨密度参考数据库及其应用评价
    廖二元
    伍贤平
    黄干
    邓小戈
    张红
    朱旭萍
    唐炜立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3, (04) : 36 - 40
  • [3] Radial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Estimated Rates of Change in Normal Scottish Women: Assessment by 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J] . J. C. Martin,D. M. Reid.Calcified Tissue International . 199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