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集群土地利用碳足迹时空分异及响应特征

被引:5
作者
陈义忠
乔友凤
姚澜
牛云飞
杨灵芝
机构
[1]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足迹; 城市群; 碳承载; 响应关系; 碳压力;
D O I
10.19672/j.cnki.1003-6504.2528.21.338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F299.23 [城市经济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05 ;
摘要
该文基于土地利用碳足迹模型,对比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碳足迹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回归模型明晰社会经济等因素与碳足迹水平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2000-2015年的碳吸收由11.18×10~6t增至11.21×10~6t,成渝城市群则由2.84×10~5t增至2.86×10~5t,林地的碳吸收占比最大(大于95%)。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碳排放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峰值分别为2.96×10~8t(2011年)和2.41×10~8t(2013年);城市群碳排放来源差异较大,长江中游城市群以煤炭(36.7%)和原煤(33.6%)为主,成渝城市群则为原油(31.2%)和原煤(36.35%)。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碳足迹由0.27 hm2增至0.60 hm2(年增速21.36%),成渝城市群则由0.23 hm2增至0.38 hm2(年增速11.11%);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人均碳承载呈轻微的下降趋势,由0.026 hm2下降至0.021 hm2,成渝城市群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3年达到峰值(0.015 7 hm2)。城市群间碳足迹响应关系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加财政科学事业费支出能够降低长江中游城市群碳足迹水平,而城镇人口比重和人均生产总值对碳足迹具有正向影响;严格控制农业化肥使用量和人口密度则能够显著降低成渝城市群碳足迹。通过与京津冀城市群碳足迹对比,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碳压力(82.94)远大于长江中游城市群(40.45)和成渝城市群(67.13)。
引用
收藏
页码:227 / 23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