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达克岩:关于其成因的一些不同观点<英文>

被引:247
作者
Marc J DEFANT
许继峰
Pavel KEPEZHINSKAS
王强
张旗
肖龙
机构
[1] DepartmentofGeology,UniversityofSouthFlorida,Tampa,FL,USA,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GeoprospectsInternationalInc,BrookhurstCourt,Tampa,FL,USA,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广州,北京,广州
关键词
埃达克岩; 板片熔融; 钠质交代; 下地壳熔融; 拆沉作用; 金和铜矿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1 [岩石成因];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埃达克岩的概念是十多年前提出来的,指由俯冲的年轻洋壳熔融形成的火成岩。自从最初在现代岛弧近十个地方报道埃达克岩以来,新近又在几个地方发现有埃达克岩(如日本西南部,外墨西哥火山岩带,等等)。但是,过去十多年的研究也表明,埃达克岩可以由俯冲期间的其它过程产生(例如,沿俯冲板片的撕裂边,留在上地幔中的板片残余等)。另外,埃达克岩似乎与一些岩石是共生组合,这些岩石包括高镁安山岩、富Nb的弧玄武岩(NEAB),还可能有玻安岩(几个研究者已在玻安岩中发现有埃达克岩的组分)。高镁安山岩不是来自埃达克与地幔的相互作用(Adak-type),就是来自此相互作用期间地幔的熔融(Piip-tyPe);富Nb的弧玄武岩,据认为是来自一种被埃达克岩广泛交代的地幔的部分熔融。作为一个新的岩套,埃达克岩交代火山岩系列已被建议用来解释各种岩石组合。此外,大量的富Nb弧玄武岩也已被发现包含有超镁铁质的地幔包体,而这些包体有高亏损地幔与埃达克岩反应的明显证据。 关于主要与下地壳熔融而不是与俯冲板片有关的埃达克岩的起源已提出几种假说。一个模型认为,下地壳熔融出现在玄武质岩浆底侵下地壳时。但是,有许多理由似乎可以排除这种模式。另一种模型认为,在大陆地壳很厚的区域,下地壳可能变成榴辉岩,从而拆离并下沉到地幔中(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4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大别山燕山期亏损重稀土元素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动力学意义 [J].
王强 ;
许继锋 ;
赵振华 ;
王人镜 ;
邱家骧 ;
包志伟 .
岩石学报, 2001, (04) :551-564
[2]   底侵玄武质下地壳的熔融:来自安徽沙溪adakite质富钠石英闪长玢岩的证据 [J].
王强 ;
赵振华 ;
熊小林 ;
许继锋 .
地球化学, 2001, (04) :353-362
[3]   中国东部燕山期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 [J].
张旗 ;
王焰 ;
钱青 ;
杨进辉 ;
王元龙 ;
赵太平 ;
郭光军 .
岩石学报, 2001, (02) :236-244
[4]   燕山中晚期的中国东部高原:埃达克岩的启示 [J].
张旗 ;
钱青 ;
王二七 ;
王焰 ;
赵太平 ;
郝杰 ;
郭光军 .
地质科学, 2001, (02) :248-255
[5]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板内火山岩[M]. 地质出版社 , 邓万明著, 1998
[6]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地质演化[M]. 科学出版社 , 张以〓,郑祥身主编, 1996
[7]  
下扬子地区火山作用深部过程与盆地形成[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邓晋福等著, 1992
[8]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PGE and Au in the island-arc mantle: implications for sub-arc metasomatism[J] . Pavel Kepezhinskas,Marc J Defant,Elisabeth Widom.LITHOS . 2002 (3)
[9]  
Origin of Late Mesozoic igneous rocks in Southeaster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lithosphere subduction and underplating of mafic magmas[J] . X.M. Zhou,W.X. Li.Tectonophysics . 2000 (3)
[10]  
Niobium-enriched basalts from the Wabigoon subprovince, Canada: evidence for adakitic metasomatism above an Archean subduction zone[J] . D.A. Wyman,J.A. Ayer,J.R. Devaney.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