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地幔柱-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来自低钛和高钛玄武岩的Sr-Nd和O同位素证据

被引:57
作者
肖龙
徐义刚
何斌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
[3] 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4] 南京
[5] 广州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峨眉山玄武岩; Sr-Nd同位素; 氧同位素; 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3.02.006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峨眉山玄武岩总体具有较高的87Sr/ 86Sr比值和较低的εNd(t)值 ,并具有富集地幔源区的特点。而低钛玄武岩 (LT)与高钛玄武岩 (HT)间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即早期低钛玄武岩(LT1)的87Sr/ 86Sr比值最高 (0 .70 6 3~ 0 .70 78) ,而其εNd(t)最低 (- 6 .74~ - 0 .34) ;晚期高钛玄武岩 (HT)具有最低的87Sr/ 86Sr比值 (0 .70 4 9~ 0 .70 6 4 )和最高的εNd(t)值 (- 0 .71~ 1.5 )。峨眉山低钛玄武岩中单斜辉石的氧同位素变化范围为 6 .2‰~ 7.86‰ ,高于洋岛拉斑玄武岩的平均值5 .4‰。研究样品较地幔岩石偏高的δ18O值说明在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有壳源物质的参与。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对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认为 ,壳源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于新元古代富集的扬子西缘次大陆岩石圈地幔。地幔柱 -岩石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在时间和空间的系统变化 ,即早期西岩区形成含大量壳源组分的低钛玄武岩 ,晚期为壳源组分相对较少的高钛玄武岩。空间上低钛玄武岩仅分布在西岩区 ,而中、东岩区皆为高钛玄武岩。壳源组分随着时间演化逐渐减少 ,在空间上由西而东也逐渐减少。表明峨眉山火成岩省形成早 (主 )期地幔柱头卷入并熔融了较多交代富集的次大陆岩石圈物质 ,晚期则有较少的壳源物质参与。建立了峨眉地幔柱与大陆岩石
引用
收藏
页码:207 / 21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利用MC-ICPMS精确测定143Nd/144Nd和Sm/Nd比值 [J].
梁细荣 ;
韦刚健 ;
李献华 ;
刘颖 .
地球化学, 2003, (01) :91-96
[2]   云南金平晚二叠纪玄武岩特征及其与峨眉地幔柱关系——地球化学证据 [J].
肖龙 ;
徐义刚 ;
梅厚钧 ;
何斌 .
岩石学报, 2003, (01) :38-48
[3]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发现二叠纪苦橄质熔岩 [J].
张招崇 ;
王福生 .
地质论评, 2002, (04) :448-448
[4]   玄武岩类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的Th/Hf-Ta/Hf图解判别 [J].
汪云亮 ;
张成江 ;
修淑芝 .
岩石学报, 2001, (03) :413-421
[5]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活动的证据及其熔融条件 [J].
徐义刚 ;
钟孙霖 .
地球化学, 2001, (01) :1-9
[6]   峨眉山玄武岩、峨眉地裂运动与幔热柱 [J].
宋谢炎 ;
王玉兰 ;
曹志敏 ;
金景福 ;
李巨初 ;
温春齐 .
地质地球化学, 1998, (01) :47-52
[7]   峨眉地幔柱的动力学特征 [J].
卢记仁 .
地球学报, 1996, (04) :424-438
[8]  
峨眉山玄武岩地幔源成分及其变化的微量元素标志[J]. 江云亮,李巨初.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4(04)
[9]   微量元素丰度模式与峨眉山玄武岩成因 [J].
汪云亮 ;
李巨初 ;
王旺章 .
矿物岩石, 1989, 9 (04) :100-105
[10]   试论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构造环境——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J].
李巨初 ;
汪云亮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89, (03) :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