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50年来湖北太白湖摇蚊记录与湖泊营养演化

被引:18
作者
张恩楼 [1 ]
曹艳敏 [1 ,2 ]
刘恩峰 [1 ]
羊向东 [1 ]
沈吉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太白湖; 摇蚊亚化石; DCA分析; 湖泊富营养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69 [昆虫分类学];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7 ; 0710 ; 09 ; 0815 ;
摘要
通过太白湖北部湖区沉积岩芯中摇蚊亚化石分析,结合210Pb和137Cs年代测定和降趋势对应分析(DCA),研究了太白湖近150年来摇蚊种属组合变化和湖泊营养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中期(1950年左右),摇蚊种群中与大型水生植物关系密切的Paratanytarsus,Paratanytarsus penicillatus-type,Polypedilum nubeculosum-type和Dicrotendipes nervosus-type等属种迅速减少或消失,而耐营养的属种Chironomus plumosus-type,Microchironomustabarui,Procladius,Propsilocerus akamusi和Tanypus增多,表明大型水生植物减少,湖泊富营养化开始。20世纪90年代以来,Chironomus plumosus-type和Microchironomus tabarui等富营养种的比例增加反映了营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并呈现加重趋势。摇蚊组合变化反映的太白湖营养水平的增加与流域人类活动影响密切相关,早期湖泊富营养化响应流域土壤侵蚀及湖泊水产养殖,而1990年以来湖泊富营养化的加重则与化肥的大量使用、人类活动的进一步加强及流域内工业废水污染物的开始排放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156 / 116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基于210Pb与137Cs分布的近代沉积物定年方法——以巢湖、太白湖为例附视频 [J].
刘恩峰 ;
薛滨 ;
羊向东 ;
吴艳宏 ;
夏威岚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9, (06) :89-94
[2]   太湖流域营养盐产量演变和趋势的数值模拟研究 [J].
于革 ;
沈华东 .
第四纪研究, 2008, (04) :667-673
[3]   近百年来湖北太白湖沉积通量变化与流域降水量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J].
刘恩峰 ;
羊向东 ;
沈吉 ;
董旭辉 ;
王苏民 ;
夏威岚 .
湖泊科学, 2007, (04) :407-412
[4]   长江中下游不同类型湖泊沉积物营养盐蓄积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分析 [J].
薛滨 ;
姚书春 ;
王苏民 ;
夏威岚 .
第四纪研究, 2007, (01) :122-127
[5]  
The nutrient forms, cycling and exchange flux in the sediment and overlying water system in lakes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J]. QIN Boqiang & ZHU Guangwei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6(S1)
[6]   湖北太白湖400多年来沉积硅藻记录及湖水总磷的定量重建 [J].
董旭辉 ;
羊向东 ;
刘恩峰 .
湖泊科学, 2006, (06) :597-604
[7]  
A subfossil chironomid-total phosphorus inference model for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J]. Alan Bedford,Richard Jone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17)
[8]   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湖泊摇蚊亚化石-湖水总磷定量模型研究 [J].
张恩楼 ;
Alan Bedford ;
Richard Jones ;
沈吉 ;
王苏民 ;
唐红渠 .
科学通报, 2006, (11) :1318-1325
[9]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历史时期营养态演化及湖泊生态响应——以龙感湖和太白湖为例[J]. 羊向东,沈吉,董旭辉,刘恩峰.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2)
[10]   太湖生态环境演化及其原因分析 [J].
秦伯强 ;
罗潋葱 .
第四纪研究, 2004, (05) :56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