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东部地壳速度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32
作者
王有学
钱辉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关键词
青海东部; 深部地震测深; 地壳速度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测区的爆破地震测深资料研究结果表明 :自南向北 ,莫霍面呈现为阶梯状展布。羌塘地块具有最厚的地壳 ,厚约 76km ,平均速度为 6.35km/s ,并以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将其同巴颜喀拉地块区别开来。金沙江断裂向北北东方向缓角度插入巴颜喀拉地块之下 ,其莫霍面在玉树以北至清水河一带发生明显的错动 ,地壳减薄至 68km ,平均速度亦减小到 6.30km/s。东昆仑隆起带作为测区一个东西向狭窄的构造块体 ,其下的莫霍面再次抬升。然而 ,在柴达木盆地或其东缘 ,地壳近乎透明 ,地壳厚度减小到 64km ,平均速度也减小为 6.2 6km/s。在祁连南缘 ,地壳厚度又有增大的迹象 ,在东昆仑与祁连相接壤的青海湖南缘断裂一带 ,莫霍面在其南北两侧有明显的落差 ,且南浅 ( 58km)北深 ( 62km) ,反映了祁连构造域同东昆仑构造域之间的深部构造差异特征。同时 ,以东昆仑隆起带为轴 ,南北两侧的速度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南部地区的地壳中部 10~ 30km之间存在一个速度为 5.80~ 5.85km/s、厚约 12km的低速层 ;然而在北部地区的柴达木东缘 ,不仅没有低速层出现 ,而且下地壳的地震波速明显偏小。这种速度结构上的明显差异似乎指示着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就是昆仑隆起带的北缘。
引用
收藏
页码:568 / 57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边缘地区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J].
丁志峰 ;
何正勤 ;
孙为国 ;
孙宏川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2) :197-205
[2]   喜马拉雅─祁连山地壳构造与大陆─大陆碰撞过程 [J].
曾融生 ;
丁志峰 ;
吴庆举 .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1) :49-60
[3]   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下) [J].
滕吉文 ;
张中杰 ;
胡家富 ;
尹周勋 ;
刘宏宾 ;
万志超 ;
杨顶辉 ;
张秉铭 ;
张慧 .
高校地质学报, 1996, (03) :68-84
[4]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289-295
[5]   用天然地震探测青藏高原中部地壳、上地幔结构 [J].
姜枚,吕庆田,史大年,薛光琦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4) :438-439
[6]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J].
李廷栋 .
地球学报, 1995, (01) :1-9
[7]   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及动力学过程研究 [J].
曾融生,丁志峰,吴庆举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S2) :99-116
[8]   青藏高原及其东部邻区的三维地震波速度结构与大陆碰撞模型 [J].
曾融生 ;
朱介寿 ;
周兵 ;
丁志峰 ;
何正勤 ;
朱露培 ;
骆循 ;
孙为国 .
地震学报, 1992, (S1) :523-533
[9]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形成与演化的地球物理研究附视频 [J].
袁学诚 ;
王式 ;
李立 ;
金国元 ;
陈大尤 ;
赵子言 ;
周烑秀 ;
陈显尧 ;
鲁连仲 ;
王懋基 ;
刘行义 .
物探与化探, 1987, (01) :1-11
[10]   再论青藏高原的板块构造 [J].
肖序常 ;
汤耀庆 ;
高延林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6, (03) :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