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桥山群的沉积环境和变形历史再探讨——以大背坞地区为例

被引:3
作者
陈柏林
董法先
张达
沈庭远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江西地勘局地质大队 北京
[3] 北京
[4] 九江
关键词
双桥山群; 沉积环境; 构造演化; 赣东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在对大背坞地区双桥山群变质岩中“斑点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同生碎屑—一种发育于沉积岩中反映动荡沉积环境的典型沉积构造 ,为进一步证实双桥山群属于半深海—深海的浊流相沉积环境特点提供重要依据。通过详细的构造变形分析 ,确认双桥山群主要经历了区域紧闭褶皱和韧性剪切两期构造变形 ;运用平衡剖面方法和应变测量估算双桥山群褶皱变形的地壳缩短量为 71.6 % ,双桥山群地层层内压扁变形压缩率为 2 3.1%~ 4 5 .3%。在对大背坞韧性剪切带进行系统研究后 ,建立了一套浅变质碎屑岩中进变质韧性剪切带的识别标志 ,进而对该区韧性剪切带进行划分和厘定 ;同时依据韧性剪切带中同生碎屑和同构造变斑晶的应变测量结果 (Kxz值 ) ,估算出大背坞韧性剪切带剪应变 (γ)为 1.0 1~ 2 .13、最大剪位移量为 0 .6~ 0 .8km。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 ,认为双桥山群褶皱变形形成于晋宁期 ,韧性剪切变形发生于燕山期 ,前者是扬子地块基底岩系形成时期 ,后者是鹅湖花岗岩侵位和隆升过程中引发的花岗岩外围地区变质岩的以垂向剪切运动为特征的韧性剪切变形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57 / 16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江西大背坞地区浅变质碎屑岩中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 [J].
陈柏林 ;
董法先 ;
沈庭远 .
现代地质, 1998, (03) :18-24
[2]   江西省大背坞地区斑点构造的类型特征及构造意义 [J].
陈柏林 ;
董法先 .
中国区域地质, 1998, (03) :62-67
[3]   江西大背坞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J].
王平安 ;
董法先 ;
刘建民 ;
陈柏林 ;
沈廷远 ;
朱永余 .
矿床地质, 1998, (01) :58-70
[4]   江西大背坞地区浅变质岩中同生碎屑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陈柏林 ;
董法先 ;
沈庭远 .
江西地质, 1997, (02) :2-5
[5]   江西大背坞地区同构造变斑晶研究 [J].
陈柏林 ;
董法先 .
地质力学学报, 1997, (02) :92-100
[6]  
赣东北前震旦纪地质.[M].马长信等著;.地质出版社.1992,
[7]  
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及韧性剪切带.[M].郑亚东;常志忠 主编.地质出版社.1985,
[8]  
江西省区域地质志.[M].江西省地质矿产局 编.地质出版社.1984,
[9]  
岩石学简明教程.[M].成都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 编.地质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