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

被引:218
作者
张引 [1 ,2 ]
杨庆媛 [3 ]
闵婕 [4 ]
机构
[1]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3]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4]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质量; 生态环境承载力; 耦合分析; 重庆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X826 [生物评价、生态评价];
学科分类号
1204 ; 1402 ;
摘要
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分析法,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主要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模型,计算2000-2012年重庆市及各区县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度,评价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阶段及水平,分析生态环境承载力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耦合分类,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提供数据参考。结果显示:2000-2012年,1重庆全市耦合度处于在0.967~1.000之间,显示出重庆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耦合阶段处在高水平耦合时期;2重庆市区县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一圈两翼"的空间分异规律,耦合度范围在0.884~1.000之间,也处于生态环境与城镇化质量高耦合时期;3但重庆市各区县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尤其是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的空间差异比较明显,根据耦合状况可以大致分为4种区县耦合类型。表明重庆市快速城镇化的后果导致都市区生态压力增大,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的现实将导致原有城镇化发展方式面临不可维系局面,亟需调整城镇化发展方式;发展新型城镇化应通过优化资源利用方式,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和升级产业达到疏导人口分布和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目的,最终缓解生态环境因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
引用
收藏
页码:817 / 82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Assessing urbanization quality using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alyses: A case stud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round Hangzhou Bay (UAHB); China.[J].De Zhou;Jianchun Xu;Li Wang;Zhulu Lin.Habitat International.2015,
[2]  
重庆统计年鉴.[Z].张富民;童泽圣 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3]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Z].陈小龙 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 [J].
张引 ;
杨庆媛 ;
李闯 ;
杨孟禹 .
经济地理, 2015, 35 (07) :79-86
[5]   重庆市“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的时空分异及耦合协调性 [J].
李涛 ;
廖和平 ;
杨伟 ;
庄伟 ;
时仅 .
经济地理, 2015, 35 (05) :65-71
[6]   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仿真与提升 [J].
曹飞 .
财经科学, 2014, (12) :69-78
[7]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与重构 [J].
吕丹 ;
叶萌 ;
杨琼 .
财经问题研究, 2014, (09) :72-78
[8]   地理学关于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内容框架 [J].
陆大道 .
地理科学, 2013, 33 (08) :897-901
[9]   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
李明秋 ;
郎学彬 .
中国软科学, 2010, (12) :182-186
[10]   城市化发展模型及评价体系设计——以成都市为例 [J].
彭尚平 ;
刘成希 ;
杨颖诗 .
商业时代, 2010, (34) :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