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的形成及演化

被引:262
作者
郭令智
施央申
马瑞士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质系,南京大学地质系,南京大学地质系,
关键词
中、新生代; 地槽; 海西; 大陆边缘; 大洋边缘; 早第三纪; 老第三纪; 上第三纪; 弧后盆地; 印支运动; 造山运动; 褶皱带; 地槽带; 构造带; 岛弧; 西太平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作为海陆过渡带的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是构造活动最活跃和地貌景象最壮观的地带。在那里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构造变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都留下深刻的烙印。它是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演化的纽带,也是探索大陆地壳成长和增生的关键地带。因此,八十年代开始的国际全球岩石圈计划,作为当前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1885年休斯(E.Suess)早已指出了活动的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和被动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构造的差异特征。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板块理论问世以来,又将太平洋(活动)型大陆边缘进一步划分为三种亚类型:科迪勒拉型,安第斯型和岛弧型。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中、新生代以来,有明显的板块碰撞和B型俯冲潜没作用,并伴随有火山作用,地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2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南海中央盆地热流值的初步分析(英文) [J].
夏戡原 ;
陈雪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1, (03) :434-459
[2]   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 [J].
郭令智 ;
施央申 ;
马瑞士 .
地质与勘探, 1981, (09) :2-6+15
[3]   西沙海槽—新生代裂谷 [J].
何廉声 ;
王光宇 ;
石效超 .
地质论评, 1980, (06) :486-489
[4]   中国板块构造的轮廓 [J].
李春昱 ;
王荃 ;
张之孟 ;
刘雪亚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0, (00) :11-19+130
[5]   福鼎南溪石炭系复理石建造的发现对认识浙闽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基底大地构造性质的意义 [J].
施央申 ;
刘寿和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0, (04) :121-129
[6]   “断块”与 “板块” [J].
张文佑 ;
叶洪 ;
钟嘉猷 .
中国科学, 1978, (02) :195-211+248
[7]   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中国部分地区构造发展的初步分析 [J].
李春昱 .
地球物理学报, 1975, (01) :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