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141
作者
张秀梅
李升峰
黄贤金
李颖
机构
[1] 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
关键词
碳排放; 碳排放强度; 空间格局; 江苏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1996年—2007年碳排放效应分析得出:①江苏省近12年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14%,2007年达到14370万t,碳排放增长过快问题突出;②提出了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两个新指标,并计算得出2007年全省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分别达到2.06t/hm2和84.32t/hm2;③2007年江苏全省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都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分布格局,13市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其排放强度总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建设用地碳排放对总碳排放贡献最大是各地市共同之处;④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呈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的拐点在(2.0~2.1)万元/人附近;⑤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体,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碳源,1996年—2007年全省虽然其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全省万元GDP碳排放强度从2004年开始逐年下降的,说明江苏全省碳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减排压力仍然巨大,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引用
收藏
页码:768 / 77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J].
邹秀萍 ;
陈劭锋 ;
宁淼 ;
刘扬 .
生态经济, 2009, (03) :34-37
[2]   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 [J].
李颖 ;
黄贤金 ;
甄峰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S2) (S2) :102-107
[3]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J].
付允 ;
马永欢 ;
刘怡君 ;
牛文元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03) :14-19
[4]   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 [J].
谭丹 ;
黄贤金 ;
胡初枝 .
四川环境, 2008, (02) :74-78+84
[5]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J].
方精云 ;
郭兆迪 ;
朴世龙 ;
陈安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804-812
[6]   当前我国降耗减排的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J].
李军 ;
杨敏英 ;
蒋金荷 ;
刘强 .
中国经贸导刊, 2007, (02) :41-42
[7]   基于能量集成的CO2减排量的确定 [J].
汪刚 ;
冯霄 .
化工进展, 2006, (12) :1467-1470
[8]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6)
[9]   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J].
王中英 ;
王礼茂 .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 (05) :88-91
[10]   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 [J].
张鹏 ;
马小红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05) :26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