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组成、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74
作者
张宏福 [1 ]
周新华 [1 ]
范蔚茗 [1 ]
孙敏 [2 ]
郭锋 [3 ]
英基丰 [1 ]
汤艳杰 [1 ]
张瑾 [1 ]
牛利锋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中生代; 幔源岩石; 橄榄岩-熔体反应; 岩石圈地幔; 华北克拉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 [侵入岩、深成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幔源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来进一步厘定该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和组成,并通过与华北内部如鲁中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对比研究探讨华北东部岩石圈的时空演化规律、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幔源岩石的 Sr-Nd-Ph 同位素特征表明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存在明显的时空不均匀性,其中心部位如鲁中地区以弱富集地幔为主体;而东南部如鲁西南和胶东地区则为类似 EM2型地幔(87Sr/86Sri 可高达0.7114)。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随时间的演化特征也很明显。这些幔源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玄武岩中地幔岩捕虏体(橄榄岩和辉石岩)和捕虏晶(橄榄石和辉石)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皆证明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曾受到过富硅熔体的强烈改造。橄榄岩-熔体的相互反应是该区岩石圈改造和组成转变的重要方式,从而造成古生代高镁橄榄岩转变为晚中生代低镁橄榄岩和辉石岩。进入岩石圈地幔的熔体具下/中地壳物质重熔的特征,从而导致该区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快速富集。有关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和改造的时限、过程和机制等问题也进行较详细的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271 / 128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太行山和华北其它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浆成因和地球动力学意义 [J].
陈斌 ;
田伟 ;
翟明国 ;
荒川洋二 .
岩石学报, 2005, (01) :15-26
[2]   汉诺坝幔源橄榄岩包体的微量元素和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SCLM的性质和形成时代 [J].
夏琼霞 ;
支霞臣 ;
孟庆 ;
郑磊 ;
彭子成 .
岩石学报, 2004, (05) :226-235
[3]   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空不均一特征 [J].
徐义刚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3) :324-331
[4]   鲁西费县中生代玄武岩及幔源捕掳晶的矿物化学:对岩石圈地幔性质的制约 [J].
裴福萍 ;
许文良 ;
王清海 ;
王冬艳 ;
林景仟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1) :88-97
[5]  
华北陆块岩石圈减薄作用:热薄化与机械拉伸的数值模拟研究[J]. 林舸,Y.H.Zhang,王岳军,郭锋,范蔚茗,阎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01)
[6]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吴福元 ;
葛文春 ;
孙德有 ;
郭春丽 .
地学前缘, 2003, (03) :51-60
[7]   鲁西中生代闪长岩中的深源超镁铁质岩捕虏体及其富硅交代特征 [J].
陈立辉 ;
周新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8) :734-744
[8]   中国北方中生代富碱侵入岩钕、锶、铅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J].
阎国翰 ;
许保良 ;
牟保磊 ;
何国琦 ;
童英 ;
任康绪 ;
乔广生 ;
许荣华 ;
张任祜 ;
储著银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1, (04) :234-237
[9]   纯橄岩中橄榄石的铬铁矿出溶页片 [J].
陈立辉 ;
周新华 ;
陈绍海 ;
张国辉 .
地震地质, 2000, (S1) :79-86
[10]   中国东部显生宙地幔演化的主要样式 :“蘑菇云”模型 [J].
路凤香 ;
郑建平 ;
李伍平 ;
陈美华 ;
成中梅 .
地学前缘, 2000, (01) :9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