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6 条
不同灌水策略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被引:17
作者:
陈金平
[1
,2
]
王和洲
[1
,2
]
刘安能
[1
,2
]
丁大伟
[1
,2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2] 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来源:
关键词:
灌水策略;
水分利用效率;
夏玉米;
产量构成要素;
D O I:
10.13522/j.cnki.ggps.2017.07.002
中图分类号:
S274 [灌溉制度与管理];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1 ;
摘要:
于2013—2014年在河南商丘开展了5个灌水处理(T1:苗期水45 mm+拔节水60 mm+灌浆水60 mm+成熟期水45mm,T2:苗期水45 mm+拔节水60 mm+灌浆水60 mm,T3:拔节水60 mm+灌浆水60 mm,T4:拔节水60 mm,T5:灌浆水60 mm)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夏玉米阶段耗水量、总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收获穗数、穗粒数、百粒质量、行粒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灌水处理的耗水量均显著大于不灌水处理(P<0.05),且随着整个生育期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总耗水量显著提高。2013年和2014年,灌拔节水和灌浆水处理(T3)的总耗水量显著低于T1处理(P<0.05),产量分别下降8.0%和8.9%,水分利用效率则分别提高5.3%和0.5%。灌水显著影响了夏玉米的收获穗数、穗粒数和百粒质量。2 a的苗期灌水处理(T1和T2)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的收获穗数(P<0.05),拔节期和灌浆期灌水处理(T3)的穗粒数和百粒质量均显著大于只灌拔节水(T4)和只灌灌浆水(T5)的处理(P<0.05),但收获穗数差异不显著。在节水灌溉的条件下,黄淮海平原夏玉米主产区要实现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灌拔节水和灌浆水是最基本的灌水策略。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3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