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燃煤电厂碳计量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46
|
作者
王萍萍 [1 ]
赵永椿 [1 ]
张军营 [1 ]
熊卓 [1 ]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燃煤电厂; 碳排放; 碳核算; 碳市场;
D O I
10.13226/j.issn.1006-6772.HK22090601
中图分类号
X773 [电力工业]; TM621 [火力发电厂、热电站];
学科分类号
080802 ; 083002 ;
摘要
碳计量是碳交易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是国家制定碳减排政策的数据依据。燃煤电厂作为我国最大的碳排放源之一,准确量化燃煤电厂碳排放量对我国双碳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碳核算标准及相关政策,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较早,初步形成了各自的碳排放计量方法体系。美国火电厂主要采用实测法核算碳排放量,将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写入法规,规定25 MW以上燃煤机组必须采用实测法并上交温室气体强制性报告;欧盟目前的碳计量采用核算法和实测法并行,根据电厂碳排放量划分层级并规定不确定度要求,同时欧盟的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为其他国家碳交易市场建设提供参考。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目前尚缺少完整的碳核算体系,实测法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少碳核算数据库,标准体系有待完善。其次,基于核算法和实测法分别介绍了目前燃煤电厂碳计量的排放因子法、物料衡算法、实测法、生命周期法和模型法的发展现状,并对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总结。排放因子法应用范围最广,计算过程较简单,但直接运用IPCC指南的排放因子缺省值计算我国燃煤电厂碳排放误差较大;物料衡算法利用碳平衡计算燃煤电厂碳排放量,但计算中间过程较多,需完整数据才可获得准确的碳排放量;实测法与其他计算方法不同,可直接测量烟气流量与烟气中CO2浓度,在我国政策推动下快速发展;生命周期法可加入电力生产阶段的上下游碳排放,故可扩大核算边界;模型法可直接预测碳排放量或元素碳含量,弥补关键核算数据缺失问题。论述了核算法和实测法数据对比现状,阐明核算法的主要误差来源为排放因子和净热值等数值的选取与测量,实测法的主要误差来源为烟气流量和CO2浓度测量,实测法的精度一般高于核算法。最后,从碳交易市场发展、不确定来源探究、碳排放政策法规制定等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制定中国特色的燃煤电厂碳排放计量方法体系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70 / 183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72 条
  • [1] 澳大利亚核算与报告温室气体排放的审计实践及其借鉴
    张艳芳
    陈楠
    倪东生
    [J]. 财会通讯, 2022, (05) : 151 - 155
  • [2] 中国煤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金玲
    郝成亮
    吴立新
    徐鑫
    刘文革
    陈潇君
    严刚
    张泽宸
    张鸿宇
    [J]. 环境科学研究, 2022, 35 (02) : 368 - 376
  • [3]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合法性争议及影响
    曹慧
    [J]. 欧洲研究, 2021, 39 (06) : 75 - 94
  • [4] 在线监测应用于中国碳排放监测的相关问题和制度建议
    张钦
    张达
    张希良
    [J]. 环境经济研究, 2021, 6 (03) : 136 - 146
  • [5] 碳中和背景下北京市低碳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王忠民
    刘大为
    [J]. 节能与环保, 2021, (09) : 32 - 34
  • [6] 基于多目标模型的中国低成本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王深
    吕连宏
    张保留
    王斯一
    吴静
    付加锋
    罗宏
    [J]. 环境科学研究, 2021, 34 (09) : 2044 - 2055
  • [7] 我国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分析
    李继峰
    郭焦锋
    高世楫
    陈怡
    [J]. 发展研究, 2021, 38 (04) : 37 - 47
  • [8] 秦山核电厂烟囱气体取样流场混合均匀性分析
    王彤
    徐佳林
    李航
    [J]. 能源与节能, 2021, (04) : 2 - 9
  • [9] 欧盟火电厂二氧化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质量保证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王霂晗
    朱林
    张晶杰
    杨帆
    [J]. 中国电力, 2020, 53 (03) : 154 - 158
  • [10] 火电企业CO2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应用
    李峥辉
    卢伟业
    庞晓坤
    李运泉
    白凯杰
    李越胜
    卢志民
    姚顺春
    [J]. 洁净煤技术, 2020, 26 (04) : 182 -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