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ORCCHN的未来东北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模拟

被引:16
作者
赵俊芳 [1 ]
延晓冬 [2 ]
贾根锁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森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未来气候情景;
D O I
10.13249/j.cnki.sgs.2009.05.014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东北森林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模拟该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未来可能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32049年东北森林生态系统可能仍将具有明显碳汇功能,但强度呈下降趋势;土壤碳储量的变化趋势是从增长到饱和然后逐渐降低的过程,植被碳储量则基本上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增长趋势。空间上,该区土壤碳储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或降低,但植被碳储量都在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碳储量可能在植被碳储量之前得到饱和,因而东北森林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的降低主要是由土壤碳储量的减少造成的,而植被碳的增加将会在一定时间内减缓这一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690 / 69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东北地区最高、最低温度非对称变化的季节演变特征 [J].
孙凤华 ;
袁健 ;
关颖 .
地理科学, 2008, (04) :532-536
[2]   21世纪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碳交换的预测研究 [J].
季劲钧 ;
黄玫 ;
李克让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2) :211-223
[3]   东北森林净第一性生产力与碳收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赵俊芳 ;
延晓冬 ;
贾根锁 .
生态学报, 2008, (01) :92-102
[4]   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时空变化 [J].
黄从德 ;
张健 ;
杨万勤 ;
唐宵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2) :2687-2692
[5]   基于个体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及模型验证 [J].
延晓冬 ;
赵俊芳 .
生态学报, 2007, (07) :2684-2694
[6]   未来中国森林碳蓄积预估初步研究 [J].
杨书运 ;
蒋跃林 ;
张庆国 ;
杨春雷 .
福建林业科技, 2006, (01) :118-120+159
[7]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 [J].
郭志梅 ;
缪启龙 ;
李雄 .
地理科学, 2005, (04) :66-72
[8]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赵敏 ;
周广胜 .
地理科学, 2004, (01) :50-54
[9]   中国近50年来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J].
王翠花 ;
李雄 ;
缪启龙 .
地理科学, 2003, (04) :441-447
[10]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育与绿色社区建设 [J].
宋玉祥 .
地理科学, 2002, (06) :65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