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丘陵区沟蚀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19
作者
许晓鸿 [1 ]
隋媛媛 [1 ,2 ]
张瑜 [1 ]
欧洋 [2 ]
罗莉莉 [3 ]
李阳 [1 ]
机构
[1] 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2]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3] 梅河口市水土保持工作站
关键词
东北低山丘陵区; 坡耕地; 侵蚀沟; 沟壑密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选取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土壤水蚀普查中吉林省梅河口市6个野外调查单元作为典型研究区,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沟蚀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6个调查单元总面积为142.9 hm2,侵蚀沟数量共93条,沟长共5 476 m,沟壑密度3.83 km km-2,总侵蚀量为4 575 m3。其中切沟沟长占总沟长的61.03%,侵蚀量占总侵蚀量的92.35%。(2)研究区沟蚀发展现状严峻,其中小杨乡、红梅镇、双兴乡和一座营镇沟蚀强度为剧烈,沟道密度分别为7.12、4.63、5.55和4.25 km km-2。牛心顶镇和海龙镇沟蚀强度分别为强烈和中度。(3)坡度是研究区坡耕地沟蚀发育发展的重要因子,与沟壑密度存在较强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71(p<0.05),在坡度大于8°时沟壑密度最大。(4)沟壑密度随坡长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在坡长200~299 m内最大,超过500 m后逐渐降低。(5)沟壑密度与流域长宽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3(p<0.05),沟壑密度随流域长宽比的增大而减少。
引用
收藏
页码:699 / 70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东北典型黑土区南部侵蚀沟与地形要素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 [J].
李飞 ;
张树文 ;
李天奇 .
土壤与作物, 2012, 1 (03) :148-154
[2]  
基于东北漫岗黑土区坡耕地沟蚀防治的防护林带布局优化[J]. 苏子龙,崔明,范昊明.应用生态学报. 2012(04)
[3]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动态监测沟蚀发育过程的方法研究 [J].
张姣 ;
郑粉莉 ;
温磊磊 ;
俞方圆 ;
安娟 ;
李桂芳 .
水土保持通报, 2011, 31 (06) :89-94
[4]   东北黑土区沟蚀现状及其与景观格局的关系 [J].
王文娟 ;
张树文 ;
邓荣鑫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10) :192-198
[5]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发展状况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J].
王念忠 ;
沈波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1, 9 (05) :7-10
[6]   近40a黑土典型区坡沟侵蚀动态变化 [J].
闫业超 ;
张树文 ;
岳书平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2) :109-115
[7]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治理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效应 [J].
吕刚 ;
班小峰 ;
雷泽勇 ;
吴祥云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9, (06) :51-55
[8]   东北黑土区近40年沟谷侵蚀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王文娟 ;
张树文 ;
李颖 ;
邓荣鑫 .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 (05) :51-55
[9]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发育机理初探 [J].
孟令钦 ;
李勇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01) :7-11+44
[10]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粮食安全 [J].
刘兴土 ;
阎百兴 .
中国水土保持, 2009, (01)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