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食物当量评价草地农业的生产力

被引:5
|
作者
娄珊宁 [1 ]
侯扶江 [1 ]
任继周 [1 ]
机构
[1]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农业农村部草牧业创新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中国草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关键词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牧草; 青贮; 家畜; 消化率; 代谢能; 粗蛋白; 饲用价值; 草地评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根据食物当量的概念和模型,通过引入牧草消化率后饲草食物当量计算的能量和蛋白质系数,对原始模型进行了修正。以1 kg苜蓿(标准食部100%,含水量10%,总能14.267 MJ·kg,蛋白质含量229 g·kg,干物质消化率65.48%)作为标准饲草,计算并比较了天然草地、栽培牧草、青贮饲料与粮食秸秆等草地资源的食物当量,对不同地域、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资源的生产力进行了统一量纲上的对比。结果表明,我国牧草的饲草食物当量总体在0.2~1.2 FEU·kg,其中豆科牧草的饲草食物当量在0.4~1.2 FEU·kg,其中能量与蛋白兼优、消化率高的银合欢嫩叶为1.2 FEU·kg;禾本科牧草的饲草食物当量在0.2~1.0 FEU·kg,暖季型牧草多年生黑麦草为1.0 FEU·kg;青贮饲草(包括青贮秸秆)的食物当量为0.1~0.7 FEU·kg;秸秆的食物当量约为0.2 FEU·kg。夏季21个主要天然草地类型(如荒漠草原和高寒草甸)的FEU生产能力为142~2739 FEU·hm,玛曲的高寒草甸及河北草甸草原约在1300 FEU·hm以上。FEU作为一种快速、易于计算和解释的牧草、畜牧饲料和饲料作物的饲料价值的测量管理单位,打破了单纯以谷物为粮食的传统食物观,统一了食物的标准,即将各个地域、农业系统、饲草和家畜种类、饲草加工和利用方式的食物按统一的标准计算,可以对居民的饮食结构和区域农业结构起指导作用,可为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6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53 条
  • [21] Forage yield and quality of common vetch mixtures with oat and triticale in two seeding ratios[J] . A.S. Lithourgidis,I.B. Vasilakoglou,K.V. Dhima,C.A. Dordas,M.D. Yiakoulaki.Field Crops Research . 2006 (2)
  • [22] 引黄灌区模拟轮牧对春小麦、燕麦和黑麦饲草生产的影响
    成慧
    常生华
    陈先江
    侯扶江
    [J]. 草业学报, 2015, 24 (06) : 92 - 98
  • [23] 中国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研究进展
    曹志军
    史海涛
    李德发
    李胜利
    [J]. 草业学报, 2015, 24 (03) : 1 - 19
  • [24] 农业结构必须适应食物结构的转型
    任继周
    [J]. 科技导报, 2014, 32 (03) : 1 - 1
  • [25] 论牧草产业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发展布局
    张英俊
    任继周
    王明利
    杨高文
    [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3, 15 (04) : 61 - 71
  • [26] 3个燕麦品种不同收获期对青贮饲草营养价值的影响
    杨云贵
    程天亮
    杨雪娇
    张越利
    [J]. 草地学报, 2013, 21 (04) : 683 - 688
  • [27] 藏北紫花针茅高寒草原适宜放牧率研究
    干珠扎布
    郭亚奇
    高清竹
    段敏杰
    万运帆
    李玉娥
    旦久罗布
    [J]. 草业学报, 2013, 22 (01) : 130 - 137
  • [28] 中国草地的产草量和牧草品质: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石岳
    马殷雷
    马文红
    梁存柱
    赵新全
    方精云
    贺金生
    [J]. 科学通报, 2013, 58 (03) : 226 - 239
  • [29] 内蒙古放牧草地土壤碳固持速率和潜力
    何念鹏
    韩兴国
    于贵瑞
    [J]. 生态学报, 2012, 32 (03) : 844 - 851
  • [30] 不同收割时间对甜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和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崔卫东
    董朝霞
    张建国
    魏建生
    林禄成
    张明
    [J]. 草业学报, 2011, 20 (06) : 208 -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