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早稻不同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及高产育种途径探讨

被引:13
作者
潘晓飚
何道根
屈为栋
机构
[1] 浙江省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杂交早稻;农艺性状;相关分析;通径分析;配合力分析;高产育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3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选用4个汕型不育系和7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28个组合,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配合力分析法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单株粒重直接作用大的性状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播始历期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和其它性状,通过该性状的间接作用很小,说明在早稻生育期范围内,实现高产是可能的;珍汕97A、ET2180、ET3042的单株粒重和每穗实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最高,易获得产量和实粒数高的组合;早红突A单株穗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高,所配组合易获多穗;就单株粒重来看,杂交组合珍汕97A×ET1944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和V20A×ET3042组合的平均数均最高。
引用
收藏
页码:2 / 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杂交早稻主要性状分析及高产育种探索 [J].
蒋开锋 ;
郑家奎 ;
文宏灿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02) :162-166
[2]   杂交早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J].
王任初 .
江西农业科技, 1992, (01) :14-16
[3]   杂交早稻重要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 [J].
朱雄涛 .
福建农业科技, 1987, (04) :12-15
[4]   杂交早稻新组合选育的实践与体会 [J].
张才录 .
湖南农业科学, 1987, (04) :11-14+24
[5]   从几个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试行分析杂交早稻丰产育种的方向问题附视频 [J].
陈玉虎 ;
刘伟明 ;
金望福 .
浙江农业科学, 1986, (03) :105-106+118
[6]  
电子计算机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M]. 农业出版社 , 黄金龙等编著, 1991
[7]  
数量遗传学与水稻育种[M].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徐静斐等编著,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