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

被引:149
作者
陈国平 [1 ]
高聚林 [2 ]
赵明 [3 ]
董树亭 [4 ]
李少昆 [3 ]
杨祁峰 [5 ]
刘永红 [6 ]
王立春 [7 ]
薛吉全 [8 ]
柳京国 [9 ]
李潮海 [10 ]
王永宏 [11 ]
王友德 [12 ]
宋慧欣 [13 ]
赵久然 [1 ]
机构
[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2] 内蒙古农业大学
[3] 中国农业科学院
[4] 山东农业大学
[5] 甘肃省农技推广站
[6]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7] 吉林农业科学院
[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9] 山东登海种业集团
[10] 河南农业大学
[11] 宁夏农林科学院
[12] 新疆农垦科学院
[13] 北京市农技推广站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产量结构; 栽培技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高纬度(40°~43°N)、较高海拔(1000~1500m)地区,这些地区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利于高产的自然因素,选择这样的区域是实现超高产的重要因素;(2)平均单产16692kghm-2,88950穗hm-2、每穗541粒,千粒重360.0g,穗粒重191.8g;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和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采用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合理提高密度,充足的水肥供给,科学管理和地膜覆盖等。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2007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介 [J].
李万良 ;
刘志全 ;
路立平 ;
沈海波 ;
郭晓静 ;
李玉芝 ;
王成昌 .
玉米科学, 2008, (06) :169-170
[2]   我国与美国玉米生产的差距浅析 [J].
高明 ;
田子玉 ;
蔡红梅 ;
高峰 ;
郭树方 .
玉米科学, 2008, (03) :147-149
[3]   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介 [J].
刘志全 ;
路立平 ;
沈海波 ;
高明 ;
王志刚 .
玉米科学, 2004, (04) :110-113
[4]   2002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况 [J].
孙世贤 .
玉米科学 , 2003, (03) :102-102
[5]   北京郊区粮田土壤养分与施肥 [J].
刘宝存 ;
孙明德 ;
吴静 .
北京农业科学, 1999, (06) :30-34
[6]   美国玉米生产及考察后的反思 [J].
陈国平 .
作物杂志, 1992, (02) :1-4
[7]   夏玉米高产规律的研究 Ⅲ.高产栽培途径和措施 [J].
王忠孝 ;
王庆成 ;
牛玉贞 ;
张军 ;
徐庆章 ;
高学曾 ;
李登海 .
山东农业科学, 1990, (02) :6-9
[8]  
玉米生产技术创新·扩散[M]. 科学出版社 , 李少昆,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