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的破裂过程及其力学分析

被引:126
作者
张之立
李钦祖
谷继成
靳雅敏
杨懋源
刘万琴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 河北省地震局
[3] 国家地震局
关键词
唐山地震; 极小点; 断层面解; 破裂过程; 震源参数; 余震; 地震; 海城地震; 主破裂; 位移谱; 波谱分析; 破裂方向; 力学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由 P 波初动符号资料在 DJS-6机上计算了主震及17个较大余震的断层面解,并按照有限移动源模式测定了主震及三个最大余震的震源参数.主震是发生在一个近似直立的右旋走滑断层上,走向 N30°E,破裂方式为不对称的双侧破裂,以2.7公里/秒的平均速度向北东传播70公里,向南西传播45公里.测定的主震震源参数例如平均位错136厘米,地震矩1.24×1027达因·厘米,应力降12巴等.大多数 ML>5.0的余震是发生在主破裂面附近及主破裂面两端的扩展分支上,该扩展分支位于膨胀符号区并与主破裂偏离80°左右.较大余震的多数亦集中在这两个扩展分支上.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分析这种断裂扩展的力学特征.对于脆性材料的复合变形情形,破裂不再沿原来平面扩展,而是与原来平面偏离一个角度的另一面内扩展.并提出一个力学模型,计算了断层扩展角,计算结果与观测事实比较吻合.根据以上结果,本文讨论了唐山地震特点及发生的力学条件,认为唐山地震不同于发生在大断层上能用粘滑机制解释的那类地震,它和海城地震类似的是,除水平应力场作用外,还可能有地下物质的变迁,由于这种变迁使局部地壳受到垂直力.它和海城地震不同的是,它发生在一个比较均匀的脆性介质内,因而能够积累能量发生大震而没有前震.
引用
收藏
页码:111 / 129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唐山地震区域构造背景和发震模式的讨论 [J].
虢顺民 ;
李志义 ;
程绍平 ;
陈献程 ;
陈孝德 ;
杨主恩 ;
李如成 .
地质科学, 1977, (04) :305-321
[2]   巧家、石棉的小震震源参数的测定及其地震危险性的估计 [J].
陈运泰 ;
林邦慧 ;
李兴才 ;
王妙月 ;
夏大德 ;
王兴辉 ;
刘万琴 ;
李志勇 .
地球物理学报, 1976, (03) :206-233
[3]   震源孕育模式的初步讨论 [J].
郭增建 ;
秦保燕 ;
徐文耀 ;
汤泉 .
地球物理学报, 1973, (01) :43-48
[4]  
地球十讲[M]. 科学出版社 , 傅承义 编著, 1976
[5]  
地震仪器概论[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编著, 1975
[6]   BRITTLE FRACTURE PROPAGATION IN ROCK UNDER COMPRESSION [J].
HOEK, E ;
BIENIAWSKI, ZT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MECHANICS, 1965, 1 (03) :13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