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诱发文家沟巨型滑坡-碎屑流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初步分析

被引:55
作者
黄河清
赵其华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地震; 滑坡; 碎屑流; 成因机制; 地质灾害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2008年5月12日,汶川M8.0地震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内诱发一巨型滑坡。通过现场调查得知,滑坡前后缘高差455m,厚度2030m,滑面为基岩层面,初始方量2.750×107m3。滑体在运动中转化为碎屑流。滑坡-碎屑流总的水平运动距离为4022m,垂直运动距离为1443m,遗留的堆积物体积达5×107m3。滑坡距映秀—北川断裂仅3.6km,位于其下盘,地震烈度达X I度。滑坡导致文家沟中48人遇害,并形成一条完整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链。初步分析表明滑坡启动速度快,滑坡向碎屑流转化过程明显、地点明确。碎屑流运动过程复杂,伴有强烈的"气垫效应"和"前缘气浪冲击效应"。作者认为,文家沟滑坡的高启动速度是长持时强烈地震动作用的结果,与山体的猛烈碰撞是导致滑体解体并转化为碎屑流的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68 / 17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J].
祁生文 ;
伍法权 ;
刘春玲 ;
丁彦慧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16) :2792-2797
[2]   大型高速滑坡滑动过程中摩擦特性的试验研究 [J].
邢爱国 ;
胡厚田 ;
杨明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 (04) :522-525
[3]   地震滑坡启程剧动的机理研究及离散元模拟 [J].
毛彦龙 ;
胡广韬 ;
毛新虎 ;
石耀武 .
工程地质学报, 2001, (01) :74-80
[4]  
大型高速岩质滑坡流体化理论研究[D]. 刘涌江.西南交通大学. 2002
[5]  
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M]. 科学出版社 , 黄润秋, 2008
[6]  
高速岩质滑坡动力学[M].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程谦恭等著, 1999
[7]  
滑坡动力学[M]. 地质出版社 , 胡广韬等 著, 1995
[8]  
shakemap .2 USGS Earthquake Centre. http://earthquake.usgs.gov/eqcenter/shakemap/global/shake/2008ryan/#Instru-mentalIntensit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