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鲟幼鱼的饥饿和补偿生长研究——对消化器官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49
作者
高露姣
陈立侨
赵晓勤
庄平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上海,上海,上海
基金
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关键词
施氏鲟幼鱼; 饥饿; 再投喂; 消化器官; 形态结构; 组织结构; 消化酶活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17 [水产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908 ;
摘要
在20~24℃饲养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幼鱼主要消化器官结构和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幼鱼分别饥饿0d(对照组)、7d、14d和21d,然后恢复投喂30d。结果表明,饥饿后,消化道管腔变窄,管腔壁变薄,胃和肠的皱褶减少,变浅,肝脏出现萎缩现象,饥饿组与对照组鱼的比肝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饥饿组幼鱼的消化道上皮细胞高度下降,腺细胞缩小,肝细胞内脂滴减少。至饥饿后期,肠上皮细胞和肝细胞的线粒体出现肿胀和脊断裂现象,部分肝细胞核仁解体。恢复投喂30d后,除饥饿21d组外,饥饿7d和14d幼鱼的胃、肠和肝脏结构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饥饿对施氏鲟幼鱼的消化酶活性有明显影响,饥饿7d时,所测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均有明显下降,但随饥饿时间的延长,不同的消化酶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分析结果还表明,胃中淀粉酶和脂肪酶只是对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起初步消化作用,它们对食物的消化作用不如胃蛋白酶重要,肝脏中则始终没检测到淀粉酶活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13 / 41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史氏鲟及杂交鲟仔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 [J].
叶继丹 ;
刘红柏 ;
赵吉伟 ;
孙大江 ;
关海虹 .
水产学报, 2003, (02) :177-182
[2]   史氏鲟消化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观察 [J].
曲秋芝 ;
华育平 ;
曾朝辉 ;
齐艳萍 ;
王永林 ;
王兵 .
水产学报, 2003, (01) :1-6
[3]   中华鲟消化系统内消化酶活性分布 [J].
李瑾 ;
何瑞国 ;
王学东 .
中国饲料, 2002, (21) :18-20
[4]   饥饿和再投喂对美国红鱼消化器官组织学的影响 [J].
李霞 ;
姜志强 ;
谭晓珍 ;
贾泽梅 .
中国水产科学, 2002, (03) :211-214+292
[5]   史氏鲟消化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J].
伍莉 ;
陈鹏飞 ;
陈建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2) :179-181+189
[6]   鲤鱼的补偿生长及饥饿对淀粉酶的影响 [J].
王燕妮 ;
张志蓉 ;
郑曙明 ;
不详 .
水利渔业 , 2001, (05) :6-7
[7]   饥饿对南方鲇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形态和组织学影响 [J].
宋昭彬 ;
何学福 .
水生生物学报, 2000, (02) :155-160
[8]   饥饿对鱼类生理生态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J].
谢小军 ;
邓利 ;
张波 .
水生生物学报, 1998, (02) :181-188
[9]   不同驯食方式对鳜鱼胃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J].
钱国英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8, (02) :99-102
[10]   施氏鲟仔鱼消化系统发育与食性的观察 [J].
易继舫 ;
江新 ;
陈声栋 ;
周效广 ;
李兴 .
水利渔业, 1990,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