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分析与野外证据

被引:121
作者
罗照华 [1 ]
莫宣学 [1 ]
卢欣祥 [2 ]
陈必河 [1 ]
柯珊 [1 ]
侯增谦 [3 ]
江万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透岩浆流体; 成矿作用; 火成岩; 溶解度; 物理化学边界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1 [矿床成因];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文中介绍并发展了科尔任斯基等有关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基本概念,结合当今地质学领域的一些基本事实,以及混沌边界成矿理论和小岩体成大矿的原因分析,力图完整地阐述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并从地球动力学的视角来讨论成矿作用的基本问题。大多数矿区的岩石遭受过强烈蚀变,暗示成矿作用伴随着大规模流体活动。然而,地质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岩浆中流体的含量有限、小岩体常常与大型矿床有关、围岩中的流体由于高温岩浆的热压力而不能进入岩浆体中,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部的独立流体系统。前人的实验还表明,流体中成矿元素的溶解度随压力快速增加。因此,成矿作用的前提条件是:(1)存在大量的深部流体和流体中高的金属浓度;(2)岩浆系统和成矿流体系统是两个独立的地质系统,它们具有类似的起源;(3)巨量金属堆积有赖于深部含矿流体的快速上升,岩浆体是含矿流体上升的有利通道,流体是岩浆快速上升侵位的驱动力之一。因此,岩浆系统和成矿流体系统往往具有同时活动的特点,这两个地质系统常常叠合在一起,形成我们现在观察到的火成岩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成矿现象。根据这个理论,成矿作用的规模和位置取决于:(1)岩浆系统与流体系统的体积比,(2)含矿流体的上升速度,(3)金属堆积的边界条件,(4)岩浆系统与流体系统分离的程度。因此,快速上升侵位的岩浆有利于形成斑岩型矿床,较慢速侵位的岩浆可以形成夕卡岩型甚至远程低温热液型矿床,多数情况下是这三类矿床的复杂组合。冈底斯带曲水岩体中含铜暗色微粒包体的野外观察有助于理解成矿物质的来源、迁移和集聚成矿,是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一个缩影。将暗色微粒包体展现的成矿现象与藏东玉龙等斑岩铜矿相比,发现二者具有很好的类比性。可见,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成矿理论,可以解释许多内生成矿作用之谜。
引用
收藏
页码:165 / 183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新疆托云火山群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动力学意义 [J].
梁涛 ;
罗照华 ;
柯珊 ;
魏阳 ;
李德东 ;
黄金香 ;
黄凡 .
岩石学报, 2007, (06) :1381-1391
[2]   斑岩铜矿研究中若干问题探讨 [J].
芮宗瑶 ;
张洪涛 ;
陈仁义 ;
王志良 ;
王龙生 ;
王义天 .
矿床地质, 2006, (04) :491-500
[3]   青藏高原新生代形成演化的整合模型——来自火成岩的约束 [J].
罗照华 ;
莫宣学 ;
侯增谦 ;
邓万明 ;
王江海 ;
赵志丹 ;
喻学惠 ;
李建平 .
地学前缘, 2006, (04) :196-211
[4]   地球的5个气圈与中地壳天然气开发 [J].
杜乐天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01) :25-30+35
[5]   地球排气作用的重大意义及研究进展 [J].
杜乐天 .
地质论评, 2005, (02) :174-180
[6]   西藏冲江铜矿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区分探讨 [J].
刘波 ;
李光明 ;
李胜荣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4, (04) :55-58
[7]   云南巍山——永平矿集区流体地质填图的理论与实践 [J].
王勇 ;
莫宣学 ;
董方浏 ;
毕先梅 ;
喻学惠 ;
杨伟光 ;
曾普胜 .
中国地质, 2003, (01) :73-83
[8]   初论成矿流体及金属矿物富集系统 [J].
芮宗瑶 ;
李荫清 ;
王龙生 ;
王义天 .
矿床地质, 2002, (01) :83-90
[9]   深部流体中氢的油气成藏效应初探 [J].
杨雷 ;
金之钧 .
地学前缘, 2001, (04) :337-341
[10]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石圈_软流圈系统大灾变与成矿环境 [J].
邓晋福 ;
莫宣学 ;
赵海玲 ;
罗照华 ;
赵国春 ;
戴圣潜 .
矿床地质, 1999, (04) :30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