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分布规律

被引:27
作者
王石 [1 ]
万琼华 [2 ,3 ]
陈玉琨 [2 ]
李学伟 [4 ]
梁杰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3]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4]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厂
关键词
辫状河; 流动单元; 聚类分析; 渗流屏障; 连通体;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5.05.006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随着对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的深入,储层构型控制下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以大港油区A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为例,在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辫状河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及其分布规律。首先在渗流屏障的识别、连通体划分和连通体内渗流差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储层非均质特征,优选了泥质含量、孔隙度、流动带指数和流度4个判别参数,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储层划分为最好(Ⅰ类)、较好(Ⅱ类)、中等(Ⅲ类)、较差(Ⅳ类)和最差(Ⅴ类)5类流动单元;然后根据流动单元的判别标准,进行单井流动单元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流动单元剖面和平面互动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流动单元的平面和剖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平面上,优质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心滩核部、砂质充填河道等砂体主体部位;垂向上,河道底部的流动单元优于河道顶部,在心滩内部夹层上、下流动单元类型会发生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1+68 +6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 [1] 辫状河储层隔夹层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崔建
    李海东
    冯建松
    刘丛宁
    居亚娟
    [J]. 特种油气藏, 2013, 20 (04) : 26 - 30+152
  • [2] 曲流河储层构型中废弃河道的识别及其分布模式——以孤岛油田馆上段为例
    张本华
    [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3, 20 (03) : 18 - 21+25+112
  • [3] 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内部构型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王鸣川
    朱维耀
    董卫宏
    石成方
    [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3, 20 (03) : 14 - 17+112
  • [4] 基于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以扶余油田东5-9区块扶杨油层为例
    蒋平
    吕明胜
    王国亭
    [J]. 石油实验地质 , 2013, (02) : 213 - 219
  • [5] 靖安油田大路沟二区流动单元划分及合理性验证
    张富美
    方朝刚
    彭功名
    姚文礼
    李昆
    孙怀遐
    李宗毅
    闫国峰
    郭华粘
    [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3, 20 (01) : 44 - 47+114
  • [6] 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表征——以大港油区羊三木油田馆陶组为例
    陈玉琨
    吴胜和
    毛平
    周福双
    董亚南
    任燕飞
    [J]. 新疆石油地质, 2012, 33 (05) : 523 - 526
  • [7] 高尚堡油田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
    李顺明
    宋新民
    蒋有伟
    刘浪
    陈能学
    孙景民
    李本维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 38 (04) : 474 - 482
  • [8] 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
    刘钰铭
    侯加根
    王连敏
    薛建军
    刘显贺
    付晓亮
    [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3 (01) : 7 - 11+17
  • [9] 陆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新方法
    彭仕宓
    尹志军
    常学军
    郝建明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5) : 68 - 70+12
  • [10] 真12块垛一段六油组流动单元的划分及描述
    高兴军
    吴少波
    宋子齐
    谭成仟
    [J]. 测井技术, 2000, (03) : 207 - 21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