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区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51
作者
李晓荣 [1 ,2 ]
高会 [1 ,2 ]
韩立朴 [1 ]
刘金铜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太行山区; 净初级生产力(NPP); 土地利用类型; 植被变化; MODIS; 驱动力;
D O I
10.13930/j.cnki.cjea.160780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本文基于2000—2014年MODIS NPP数据,结合同期土地利用变化、气温、降水和DEM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及分区统计法等方法,研究了太行山区2000—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为太行山区植被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调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植被NPP多年平均值为284.0 g(C)·m-2·a-1,耕地、林地和草地的NPP均值分别为302.5 g(C)·m-2·a-1、258.1 g(C)·m-2·a-1、286.5 g(C)·m-2·a-1。(2)2000—2014年太行山区植被NPP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大部分植被NPP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16.17%的植被NPP显著或极显著升高,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西侧;0.88%的植被NPP显著或极显著降低,零散分布在研究区内。(3)不同植被类型NPP变化速率为草地>耕地>林地。(4)基于区域平均计算,太行山区植被NPP与降水显著正相关(P<0.05),与气温负相关(P>0.05)。基于像元计算,植被NPP与降水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区面积比例为23.82%,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北段,几乎没有显著负相关区;植被NPP与气温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区面积比例为8.42%,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西侧,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区面积比例为0.81%,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最北端。(5)研究期内气候因子对植被NPP的升高整体上表现为促进作用,而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太行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仍应以减少人为干扰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498 / 50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基于长时间序列多源遥感数据的河北省植被NPP时空分布研究.[D].张莎.河北师范大学.2015, 11
[2]  
祁连山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D].孙力炜.西北师范大学.2013, 07
[3]   1981—2013华北平原气候时空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J].
阿多 ;
赵文吉 ;
宫兆宁 ;
张敏 ;
范云豹 .
生态学报, 2017, 37 (02) :576-592
[4]   基于MODIS的长江源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水文效应 [J].
吴珊珊 ;
姚治君 ;
姜丽光 ;
王蕊 ;
刘兆飞 .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 (01) :39-51
[5]   1982-2012年新疆植被NDVI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J].
杜加强 ;
贾尔恒阿哈提 ;
赵晨曦 ;
方广玲 ;
阴俊齐 ;
香宝 ;
袁新杰 ;
房世峰 .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12) :3567-3578
[6]   山地水土要素时空耦合特征、效应及其调控 [J].
邓伟 ;
戴尔阜 ;
贾仰文 ;
陈洪松 ;
熊东红 ;
石培礼 .
山地学报, 2015, 33 (05) :513-520
[7]   基于RS的近30年滹沱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研究 [J].
孙雷刚 ;
郑振华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4, (06) :36-40+45+127
[8]   基于3S技术的河北省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及空间格局研究 [J].
刘征 ;
赵旭阳 ;
米林迪 .
水土保持研究, 2014, 21 (04) :143-147+153+323
[9]   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回归分析支持下的植被变化分析 [J].
阿斯姆古丽·阿纳耶提 ;
师庆东 ;
刘曼 ;
唐存士 ;
王安隆 .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1 (03) :341-344
[10]   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遥感模型研究进展 [J].
袁文平 ;
蔡文文 ;
刘丹 ;
董文杰 .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 (05) :54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