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安徽沿江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成因

被引:11
作者
杜叶龙
李双应
贾志海
王松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砾屑灰岩; 栖霞组; 二叠系; 安徽沿江地区;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12.03.008
中图分类号
P588.21 [碎屑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安徽沿江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地层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保存条件良好,其广泛发育的砾屑灰岩也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但对砾屑灰岩的成因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这对下扬子地区二叠纪古地理恢复及油气勘探等无疑是一种制约。因此,确定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成因及沉积相意义重大。根据砾石的颜色、含量、产出形态、粒径和圆度等,本文将栖霞组砾屑灰岩分出四种不同类型。综合国际上对砾屑灰岩的成因认识及前人对本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文研究,对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成因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结果显示,砾屑灰岩应为斜坡沉积产物。另外,由于斜坡坡度的差异,分别发育不同的砾石形态、砾石与基质的组合及岩相特征。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斜坡相沉积可以进一步分为斜坡上部、斜坡中部和斜坡下部。
引用
收藏
页码:426 / 43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安徽泾县—南陵地区二叠纪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 [J].
杜叶龙 ;
李双应 ;
孔为伦 ;
李红霞 .
地层学杂志, 2010, 34 (04) :431-444
[2]   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眼球状石灰岩特征及成因研究 [J].
罗进雄 ;
何幼斌 .
地质论评, 2010, 56 (05) :629-637
[3]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叠纪碳酸盐斜坡沉积及其成矿意义 [J].
李双应 ;
孟庆任 ;
万秋 ;
孔为伦 ;
何刚 .
岩石学报, 2008, 24 (08) :1733-1744
[4]   皖南沿江地区海相烃源岩特征研究 [J].
张义楷 ;
周立发 ;
刘志武 ;
白斌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1) :129-132
[5]   秦岭-大别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古缝合带的再认识——兼论中国大陆主体的拼合 [J].
张国伟 ;
程顺有 ;
郭安林 ;
董云鹏 ;
赖绍聪 ;
姚安平 .
地质通报, 2004, (Z2) :846-853
[6]   苏皖地块——特提斯演化阶段独立的构造单元 [J].
吴根耀 ;
陈焕疆 ;
马力 ;
徐克定 .
古地理学报, 2002, (02) :77-87
[7]   安徽巢湖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斜坡沉积 [J].
李双应 ;
岳书仓 .
沉积学报, 2002, (01) :7-12
[8]   巢县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异地成因碳酸盐岩 [J].
李双应 ;
洪天求 ;
金福全 ;
刘辉 ;
胡永强 .
地层学杂志, 2001, (01) :69-74
[9]   湖北巴东栖霞组缺氧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 [J].
颜佳新 ;
徐四平 ;
李方林 .
岩相古地理, 1998, (06) :27-32
[10]   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缺氧环境沉积物V/(V+Ni)特征 [J].
李双应,金福全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1995, (03) :1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