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中西部栖霞组—茅口组孔洞型白云岩储层成因与分布

被引:39
作者
周进高 [1 ,2 ]
郝毅 [1 ,2 ]
邓红婴 [1 ]
谷明峰 [1 ]
潘立银 [1 ,2 ]
姚倩颖 [1 ]
杨雨然 [3 ]
娄雪 [4 ]
机构
[1]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2] 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关键词
沉积相; 白云岩储层; 有利区带; 栖霞组; 茅口组;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期,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的勘探取得持续突破,引起人们对白云岩储层的广泛关注。从储层形成的地质背景入手,以露头和岩心为切入点,结合实验分析,在储层成因与分布方面取得4项主要认识:①栖霞组和茅口组的白云岩储层均发育在高位域,台地边缘和台洼边缘是储层发育的主要沉积环境;②储层的主要岩性是晶粒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和中细晶白云岩),溶蚀孔洞、残余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裂缝是主要储集空间,栖霞组和茅口组储层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3.87%、4.57%,均具良好的储集性能;③颗粒滩亚相、准同生溶蚀作用是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其中颗粒滩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和原生孔隙的载体,准同生溶蚀作用将原生孔隙扩溶成孔洞,是改善储集空间的关键;④剑阁—雅安台缘滩和盐亭—广安台洼边缘滩带是白云岩储层有利分布区,是天然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 [1]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热液作用及对储层影响.[D].解发川.成都理工大学.2012, 03
  • [2] 四川盆地西部下二叠统白云岩形成机制.[D].吕杰.成都理工大学.2013, 10
  • [3] 四川盆地栖霞组—茅口组岩相古地理与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
    周进高
    姚根顺
    杨光
    谷明峰
    姚倩颖
    江青春
    杨柳
    杨雨然
    [J]. 天然气工业, 2016, 36 (04) : 8 - 15
  • [4] 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主控因素
    沈安江
    赵文智
    胡安平
    佘敏
    陈娅娜
    王小芳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5, 42 (05) : 545 - 554
  • [5]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储层特征与勘探方向
    杨光
    汪华
    沈浩
    杨雨然
    贾松
    陈文
    朱华
    李毅
    [J]. 天然气工业, 2015, 35 (07) : 10 - 16
  • [6]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形成与演化
    周进高
    徐春春
    姚根顺
    杨光
    张建勇
    郝毅
    王芳
    潘立银
    谷明峰
    李文正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5, 42 (02) : 158 - 166
  • [7] 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特征及成因
    郝毅
    周进高
    倪超
    辛勇光
    厚刚福
    陈薇
    [J]. 四川地质学报, 2014, 34 (04) : 501 - 504
  • [8]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水白云岩成因及其分布
    汪华
    沈浩
    黄东
    石学文
    李毅
    袁小玲
    杨雨然
    [J]. 天然气工业, 2014, 34 (09) : 25 - 32
  • [9] 礁滩储集层类型、特征、成因及勘探意义——以塔里木和四川盆地为例
    赵文智
    沈安江
    周进高
    王小芳
    陆俊明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 (03) : 257 - 267
  • [10]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滩相白云岩多重成因机理及叠加效应
    田景春
    林小兵
    张翔
    彭顺风
    杨辰雨
    罗寿兵
    徐亮
    [J]. 岩石学报, 2014, 30 (03) : 679 - 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