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苏鲁及邻区上地幔的各向异性

被引:22
作者
吴萍萍 [1 ]
王椿镛 [1 ]
丁志峰 [1 ]
常利军 [1 ]
李振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快波方向; 大别—苏鲁; 上地幔各向异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大别—苏鲁是扬子与华北的碰撞造山带,对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区的地幔动力学机制.本文选用了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和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山东、安徽、江苏、河南、湖北)三分量宽频带的远震地震波形数据,分别采用最小能量法和旋转相关法,对大别—苏鲁及邻区进行剪切波偏振分析,计算了研究区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快波偏振方向(Φ)和快慢波延迟时间(δt).本文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内快、慢波延迟时间0.5~1.63s,推测各向异性层深度为57.5~187.6km,由软流圈和岩石圈地幔的各向异性共同作用引起.快波偏振方向在4个不同构造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华北板块快波偏振方向为近E-W向,根据地质资料,我们分析认为华北板块的各向异性受地幔软流圈流动的影响明显;大别造山带各向异性平行于大别主构造,反映造山过程中岩石圈物质沿大别造山轴部NW-SE向迁移的特点;在大别南侧和东侧的扬子板块快波偏振方向分别表现为近垂直于造山带走向和NEE-SWW,苏鲁造山带各向异性结果为NEE-SWW,与地表构造有一定的夹角,同时与板块运动方向相差较大,分析认为扬子板块和苏鲁造山带各向异性是由地幔软流圈流动和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残留在岩石圈地幔的"化石各向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2539 / 255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华北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J].
常利军 ;
王椿镛 ;
丁志峰 .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 (03) :886-896
[2]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范围与机制 [J].
朱日祥 ;
陈凌 ;
吴福元 ;
刘俊来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1, 41 (05) :583-592
[3]   湖北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及其动力学意义 [J].
张丽芬 ;
姚运生 ;
廖武林 ;
李井冈 ;
王秋良 ;
王墩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 (01) :35-43
[4]   从壳幔地震各向异性初探华北地区壳幔耦合关系 [J].
高原 ;
吴晶 ;
易桂喜 ;
石玉涛 .
科学通报, 2010, 55 (29) :2837-2843
[5]   青海地区S波分裂研究 [J].
李永华 ;
吴庆举 ;
冯强强 ;
张瑞青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6) :1374-1383
[6]   中国东部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J].
常利军 ;
王椿镛 ;
丁志峰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9) :1169-1178
[7]   “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建设及其对汶川大地震研究的数据支撑 [J].
郑秀芬 ;
欧阳飚 ;
张东宁 ;
姚志祥 ;
梁建宏 ;
郑洁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5) :1412-1417
[8]   广角反射地震探测得到的中国东部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J].
赵志新 ;
徐纪人 .
科学通报, 2009, (07) :931-937
[9]   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周围现代地壳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区域特征 [J].
徐纪人 ;
赵志新 .
地质学报, 2006, (12) :1956-1965
[10]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折返抬升过程中构造界面和应力场的变化 [J].
崔军文 ;
王连捷 ;
张晓卫 ;
唐哲民 ;
史金松 .
岩石学报, 2006, (07) :1817-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