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部前陆盆地盆山耦合关系分析

被引:10
作者
李斌 [1 ]
宋岩 [2 ]
孟自芳 [3 ]
夏斌 [4 ]
李相博 [3 ]
机构
[1]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中心
[4]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盆山耦合; 前陆盆地; 川西龙门山; 鄂尔多斯西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中国中部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与秦岭造山带构成盆山格局,特提斯洋的演化是该区盆山耦合的动力。印支—燕山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致使鄂尔多斯西缘贺兰山褶皱带和扬子古板块西缘龙门山造山带形成,并且形成了鄂尔多斯西缘和川西前陆盆地,构成了中国中部盆山耦合的格局。中部前陆盆地的形成经历了早期前陆拗陷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变形三个阶段复合而成,从盆山耦合类型分析属于陆缘碰撞造山带与周缘前陆盆地。造山作用和前陆盆地之间具有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机制,造山带控制了前陆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8+183 +183-18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21]  
陕甘宁盆地西缘逆冲推覆构造及油气勘探.[M].汤锡元等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22]  
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M].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科学出版社.1980,
[23]   走滑造山带与盆地耦合机制 [J].
刘和甫 ;
夏义平 ;
殷进垠 ;
尚培乐 .
地学前缘, 1999, (03) :121-132
[24]   柴达木侏罗系的构造层序及前陆盆地演化 [J].
夏文臣 ;
张宁 ;
袁晓萍 ;
孟科 ;
张兵山 ;
彭晓群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 (03) :3-10+25
[25]   燕山—阴山地区晚侏罗世强烈推覆—隆升事件及沉积响应 [J].
和政军 ;
李锦轶 ;
牛宝贵 ;
任纪舜 .
地质论评, 1998, (04) :407-418
[26]   盆山转换和当代盆地分析中的新问题 [J].
许效松 ;
徐强 .
岩相古地理, 1996, 16 (02) :24-33
[27]   塔北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沉降机制的数值模拟 [J].
曹守连,陈发景,罗传容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4, (02) :113-120
[28]   川西龙门山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 [J].
刘和甫 ;
梁慧社 ;
蔡立国 ;
沈飞 .
地质学报, 1994, (02) :101-118
[29]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带油气远景展望 [J].
刘友民 ;
孔志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4, (01) :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