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部前陆盆地盆山耦合关系分析

被引:10
作者
李斌 [1 ]
宋岩 [2 ]
孟自芳 [3 ]
夏斌 [4 ]
李相博 [3 ]
机构
[1]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中心
[4]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盆山耦合; 前陆盆地; 川西龙门山; 鄂尔多斯西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中国中部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与秦岭造山带构成盆山格局,特提斯洋的演化是该区盆山耦合的动力。印支—燕山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致使鄂尔多斯西缘贺兰山褶皱带和扬子古板块西缘龙门山造山带形成,并且形成了鄂尔多斯西缘和川西前陆盆地,构成了中国中部盆山耦合的格局。中部前陆盆地的形成经历了早期前陆拗陷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变形三个阶段复合而成,从盆山耦合类型分析属于陆缘碰撞造山带与周缘前陆盆地。造山作用和前陆盆地之间具有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机制,造山带控制了前陆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8+183 +183-18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构造特征及演化.[D].赵红格.西北大学.2003, 01
[2]   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 [J].
李智武 ;
刘树根 ;
陈洪德 ;
刘顺 ;
郭兵 ;
田小彬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440-454
[3]   龙门山中央断裂运动学研究 [J].
刘顺 ;
刘树根 ;
宋春彦 ;
李智武 ;
邓宾 ;
郭宾 ;
田小彬 ;
郝晓琳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463-470
[4]   龙门山造山带与川西前陆盆地耦合关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J].
杨长清 ;
刘树根 ;
曹波 ;
李书兵 ;
李旻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471-476
[5]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差异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赵红格 ;
刘池洋 ;
姚亚明 ;
王锋 ;
银燕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3) :470-474
[6]   退积型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J].
辛艳朋 ;
牟中海 ;
郭维华 ;
李阳兵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 (02) :68-71+184
[7]   六盘山盆地形成和改造历史及构造应力场演化 [J].
施炜 ;
张岳桥 ;
马寅生 ;
刘刚 ;
武丽 .
中国地质, 2006, (05) :1066-1074
[8]   “盆”“山”耦合和脱耦在含油气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J].
吴根耀 ;
马力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3, (06) :648-660
[9]   渝东及邻区盆山耦合关系对石炭系油气形成演化的控制 [J].
卢文忠 ;
徐政语 ;
陈娅娜 ;
沈金龙 ;
杨以宁 ;
易海永 ;
张健 .
天然气工业, 2003, (S1) :38-42+5
[10]   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与典型前陆盆地类比及其油气勘探前景 [J].
雷振宇 ;
何登发 ;
张朝军 .
地球学报, 2001, (02) :16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