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绿洲边缘区生态过渡带的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被引:23
作者
陈小红 [1 ]
段争虎 [1 ]
何洪泽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荒漠-绿洲; 生态过渡带; 土壤颗粒分形维数;
D O I
10.13758/j.cnki.tr.2009.01.010
中图分类号
S152.3 [土壤机械组成(质地)];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通过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测定了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边缘区生态过渡带的土壤粒级分布、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和速效磷(AP)的含量,并采用1993年杨培岭等提出的用粒径的重量分布代替数量分布的土壤分形模型,计算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最后利用统计分析法,研究了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粒级分布及各养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从荒漠边缘向绿洲延伸的过渡带,土壤中砂粒含量占绝对优势,粉粒居中,黏粒最少,采样区土壤质地较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2.105~2.609之间变动,处于极低水平,与土壤各养分指标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除靠近绿洲区存在一个"生态裂谷"外,整体呈上升趋势;利用相关分析法得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黏粉粒及各养分指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利用回归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砂粒含量每增加1g/kg,颗粒分形维数D降低0.0019个单位;粉粒和黏粒含量每增加1g/kg,颗粒分形维数D分别增加0.002和0.023个单位,对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变化幅度的影响依次为黏粒>粉粒>砂粒,分形维数对黏粒含量的变化最为敏感。因此,可以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作为衡量荒漠-绿洲边缘区土壤养分变化状况的指标之一,用于反映荒漠绿洲区土壤的退化状况。
引用
收藏
页码:97 / 10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与植被空间变异 [J].
王蕙 ;
赵文智 ;
常学向 .
生态学报, 2007, (05) :1731-1739
[2]   沙冬青灌丛地的土壤颗粒大小分形维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J].
贾晓红 ;
李新荣 ;
张景光 ;
张志山 ;
王新平 ;
谭会娟 .
生态学报, 2006, (09) :2827-2833
[3]   干旱区绿洲荒漠带土壤水盐异质性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黑河中游张掖绿洲为例 [J].
张勃 ;
孟宝 ;
郝建秀 ;
丁文晖 .
中国沙漠, 2006, (01) :81-84
[4]   土壤分形特征与土壤肥力关系研究——以皖南地区水稻土为例 [J].
赵来 ;
吕成文 .
土壤肥料, 2005, (06) :7-11
[5]   黑河流域荒漠绿洲过渡带两种优势植物种群空间格局特征 [J].
何志斌 ;
赵文智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6) :947-952
[6]   科尔沁沙地农田沙漠化演变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J].
苏永中 ;
赵哈林 .
生态学报, 2004, (01) :71-74
[7]   土地沙质荒漠化过程的土壤分形特征 [J].
赵文智 ;
刘志民 ;
程国栋 .
土壤学报, 2002, (06) :877-881
[8]   绿洲-荒漠交错带环境特征初步研究 [J].
贾宝全 ;
慈龙骏 ;
蔡体久 ;
高志海 ;
丁峰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9) :1104-1108
[9]   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 [J].
张林静 ;
岳明 ;
顾峰雪 ;
张远东 ;
潘晓玲 ;
赵桂仿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6) :658-662
[10]   耕层土壤颗粒表面的分形维数及其与主要土壤特性的关系 [J].
张世熔 ;
邓良基 ;
周倩 ;
伍国锋 .
土壤学报, 2002, (02) :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