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二叠纪镁铁-超镁铁岩铜、镍矿床的构造背景、岩体类型、基本特征、相对剥蚀程度、含矿性评价标志及成矿潜力分析

被引:98
作者
秦克章 [1 ]
唐冬梅 [1 ]
苏本勋 [1 ]
毛亚晶 [1 ,2 ,3 ]
薛胜超 [1 ,2 ]
田野 [1 ]
孙赫 [4 ]
三金柱 [5 ]
肖庆华 [1 ]
邓刚 [6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中国科学院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4]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
[5] 新疆有色地质勘查局大队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
关键词
北疆;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岩相组合; 矿化组合; 相对剥蚀程度; 成矿潜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2 [金属矿床(总论)];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北疆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内分布大量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含铜镍硫化物矿化的岩体集中于早二叠世。含铜镍岩体顶与底的识别是一世界性难题,而对深部矿与隐伏矿的勘查十分重要。根据这些镁铁-超镁铁岩体地表出露面积大小和岩相期次,可分为大岩体(大于5~40km2)、小复式岩体(1~3km2)和单式岩体(小于0.1km2)三类。三类岩体在岩体形态、产状、岩相构成、超镁铁质岩相所占比例、赋矿岩相、矿体空间分布以及矿石中Cu/Ni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根据岩体和矿化的基本特征,结合矿物粒度、蚀变强弱、有无同期玄武岩、辉绿岩等,可以综合判定岩体的相对剥蚀程度与埋深。相对剥蚀程度结合区域上元素化探异常和地球物理异常的细微差别,可作为评价镁铁-超镁铁岩体的铜、镍成矿潜力的有力工具。镁铁质岩墙、小岩体、小岩体群、产于大辉长岩体中的小的超镁铁岩露头,强烈蚀变的镁铁-超镁铁岩区,重磁异常区,物化探异常叠加区等均是今后北疆寻找小岩体大矿床的重点靶区。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116
页数:34
相关论文
共 62 条
[61]   新疆哈密黄山铜镍矿床中浅富矿体特征及形成机制 [J].
慕纪录 .
矿物岩石, 1996, (01) :58-67
[62]   新疆哈密土墩—黄山一带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控制条件及找矿方向的研究 [J].
王润民 ;
刘德权 ;
殷定泰 .
矿物岩石, 1987, (01) :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