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贺兰山地区新生代之前拉张活动的性质

被引:44
作者
张进
马宗晋
任文军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长庆油田地球物理勘探处 北京
[3] 宁夏银川
关键词
贺兰山地区; 拉张活动; 前陆盆地; 新生代; 裂谷; 拗拉槽; 碰撞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贺兰山地区在新生代之前经历了几次区域性的伸展活动 ,表现出显著的“多旋回”构造特点。而导致这些伸展活动的机制并不一样 ,更不是简单的重复。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在早古生代不是拗拉槽 ,而更可能是北祁连岛弧靠大陆一侧的弧后盆地 ,在晚期演变为弧后前陆盆地。在此期间 ,其沉积表现出较典型的非补偿型前陆盆地的特征。在晚古生代 ,由于伸展的时间晚于造山期 ,因此该地区也不是所谓的碰撞谷 ,而是北祁连造山带及临近地区后期伸展跨塌的结果 ,伸展开始的时间发生在晚泥盆世晚期 ;在中生代早期 ,贺兰山地区北段由于受南侧的挤压发生伸展 ,因此不是前陆前渊而是碰撞谷。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1+17 +1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简论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风格及其油气潜力——纪念朱夏院士逝世10周年 [J].
孙肇才 .
石油实验地质, 2000, (04) :291-296+306
[2]   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海底扇沉积体系 [J].
高振中,罗顺社,何幼斌,张吉森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5, (02) :119-125+203
[3]   北祁连山构造-火山岩浆演化动力学 [J].
夏林圻,夏祖春,徐学义 .
西北地质科学, 1995, (01) :1-28
[4]   鄂尔多斯地块早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 [J].
王玉新 .
地球科学, 1994, (06) :778-786
[5]  
陕甘宁地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及演化特征研究[D]. 张进.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2
[6]  
祁连山大地构造与造山作用[M]. 地质出版社 , 冯益民,何世平著, 1996
[7]  
贺兰拗拉槽盆地充填演化分析[M]. 地质出版社 , 林畅松等著, 1995
[8]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石油地质论文集[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内蒙古石油学会编,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