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和精细:论立法技术的秩序建构路径

被引:39
作者
王起超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立法技术; 法律秩序; 立法精细化; 粗放型立法; “立法宜粗不宜细”;
D O I
10.16494/j.cnki.1002-3933.2021.05.012
中图分类号
D920.0 [理论]; D901 [立法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宜粗不宜细”在我国立法实践中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而出现,在经验视角中粗放和精细的区分常常从法律文本的角度展开,其区分标准取决于立法者意欲通过立法活动建构一种框架型还是精密型的法律秩序。通过对立法数据的统计能够发现,在整体视野下三十年来我国法律文本的条文和篇幅均呈现增长之势,立法技术所建构的框架型法律秩序在数量上多于精密型秩序,但精密型秩序在法律实践中则更为频繁地被适用;而在具体法律视角中,精细型技术细致地雕刻着精细型秩序。从理论的视角观察,两种立法技术的适用阶段各有不同:粗放型技术所进行的秩序建构本质乃是较大规模的法律移植,并在某部具体法律产生的初期发挥作用;而精细型技术的实质是伴随着社会精细化的动态过程而进行的对秩序的完善。在选择法律技术时,应当在不同层面考虑国家发展趋势与需求、法律的发展阶段和修改成本等因素。而当我们对立法技术进行反思时,发现精细型立法技术并非主张法律万能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71 / 18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论人工智能时代立法者的危机与生机 [J].
陈光 .
河北法学, 2020, 38 (08) :160-174
[2]   立法“三审制”是怎样确立的?(上) [J].
阚珂 .
中国人大, 2019, (18) :53-55
[3]   论立法过程中的事实论证 [J].
王怡 .
政治与法律, 2018, (07) :98-109
[4]  
以立法意图重构类推解释的边界——基于法律续造相关理论的反思.[J].谢斐;.法律方法.2018, 01
[5]   论基本法律的程序性判断机制 [J].
赵一单 .
政治与法律, 2018, (01) :90-101
[6]   指导性案例的法律续造及其限制——以知识产权指导性案例为视角 [J].
安雪梅 .
政治与法律, 2018, (01) :102-115
[7]   风险社会与功能主义的刑法立法观 [J].
劳东燕 .
法学评论, 2017, 35 (06) :12-27
[8]   论法律的法规创造力 [J].
王贵松 .
中国法学, 2017, (01) :109-129
[9]   新媒体、公众参与和压力型立法 [J].
张欣 .
河北法学, 2016, 34 (10) :90-101
[10]   中国古代确定性立法特征及其影响研究 [J].
胡兴东 .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16, (01) :6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