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9 条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与邻区铟矿化带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26
作者:
赵元艺
[1
]
刘妍
[1
]
崔玉斌
[2
]
吕立娜
[1
]
宋亮
[2
]
曲晓明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来源:
关键词:
铟矿化;
羟铟石;
自然铟;
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10.04.008
中图分类号:
P618.6 [稀有金属和少量金属];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铟是稀散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1×10-6。我国铟的储量居世界第一,广西大厂矿田是我国重要的产铟基地。本文在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分析测试与扫描电镜观察等工作的基础上,首次查明了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及邻区的铟含量与赋存状态。在铟含量较高的13个矿床(点)中,5个矿床(点)样品铟的平均品位达到伴生工业品位的要求。铟含量高的地质体呈带状展布,为我国一个新的铟矿化带,铟矿物种类为羟铟石、自然铟两种。铟含量较高的样品全部位于矽卡岩型矿床中。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铟的矿化时代应为班公湖—怒江洋向南(即冈底斯地块)俯冲使之闭合后碰撞阶段所形成。当雄县拉屋多金属矿床正在开采,其铟含量平均为45.44×10-6,最高为166×10-6,需加强铟资源的评价,提高其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568 / 578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