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式板内造山带基本特征与动力学探讨

被引:104
作者
宋鸿林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关键词
燕山; 板内造山带; 构造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板内造山带的基本特征是前期已经固结的岩石圈重新活化。前期地壳基底的复活对后期构造的控制和造山期新生的构造对前期地壳的改造是板内造山作用的两大特征。燕山地区元古宙东西向基底断裂带在中生代的复活控制了区域盖层的构造,表现为沿古断裂的斜滑作用形成的正花状和负花状构造对中生代盖层沉积盆地及其构造的控制,形成盆缘逆冲断层;在基底和盖层中形成羽列式断层及大型S C 式排列的褶皱和断裂组合。其中的逆冲推覆构造也与发育于板缘的不同,主要为基底卷入型。幔源热活动导致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地壳被加热、软化,从而诱发变形是造山期新生的特点。燕山的纬向构造被NNE向太行山构造带所叠加,以及许多以变质核杂岩和岩浆底辟为代表的垂向构造穿插其中,组成了燕山式板内造山带的主要构造格局。地球内部物质的垂向调整,幔源物质和热流的上升是板内造山带的主因。重力和地球自转引起的切向力是形成板内造山带表层构造的不可忽视的力源
引用
收藏
页码:309 / 31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论河北省兴隆一带东西向走滑断裂系统 [J].
张新虎 ;
宋鸿林 .
中国区域地质, 1997, (02) :69-76
[2]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及其与前陆褶冲带的对比研究 [J].
张长厚,宋鸿林 .
地球科学, 1997, (01) :33-36
[3]   斜向滑动与走滑转换构造 [J].
宋鸿林 .
地质科技情报, 1996, (04) :36-41
[4]   北京房山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J].
宋鸿林 .
现代地质, 1996, (02) :149-158
[5]   变质核杂岩研究进展、基本特征及成因探讨 [J].
宋鸿林 .
地学前缘, 1995, (01) :103-111
[6]   论壳内韧性流层及其构造表现 [J].
宋鸿林 ;
单文琅 ;
傅昭仁 .
现代地质, 1992, (04) :494-503
[7]   华北板内造山带的形成史 [J].
葛肖虹 .
地质论评, 1989, (03) :254-261
[8]   北京昌平县十三陵—下庄一带推复构造的基本特征 [J].
张之一 ;
吴新国 ;
李红阳 .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83, (03) :3-9
[9]   燕山地区晚元古代(震旦亚代)岩相古地理演化史 [J].
崔盛芹 ;
杨振升 ;
仇甘霖 ;
葛肖虹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79, (04) :29-52
[10]   中国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初步总结 [J].
黄汲清 .
地质学报, 1960, (01) :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