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震源机制类型划分汶川、玉树地震构造块体归属

被引:32
作者
刁桂苓 [1 ]
王晓山 [1 ]
高国英 [2 ]
聂晓红 [2 ]
冯向东 [1 ]
机构
[1] 河北省地震局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玉树地震; 震源机制; 构造块体归属; 成组活动; 块体整体活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7.8级地震、2008年3月21日于田7.1级和5月12日的汶川7.9级地震,全部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构成新的地震活动组.昆仑山口和汶川地震分别位于巴颜喀拉活动地块的北部和东部边界,于田地震发生在该地块的西端.GPS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该块体整体向东运动.发生在块体不同部位的昆仑山口、于田和汶川3次大地震震源机制类型体现了巴颜喀拉块体活动力学的一致性.汶川主震和强余震发生之前,出现于田序列余震的强度和频度显著增高,进一步证实同一活动地块地震之间的内在联系.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6.9级地震,连同1996年11月19日的喀喇昆仑山口6.9级地震和1997年11月18日玛尼7.5级地震,都发生在巴颜喀拉活动地块的南部边界上,震源机制表现为一致的左旋走向滑动,证实它们属于羌塘块体向东运动的结果.事实表明活动块体具有整体运动的性质,而整体运动也是两组各自3次大地震成组活动的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778 / 178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影响及其正断层机制的区域构造解释 [J].
万永革 ;
沈正康 ;
盛书中 ;
徐晓枫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2) :280-289
[2]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发震构造与震前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J].
李志海 ;
马宏生 ;
曲延军 .
中国地震, 2009, 25 (02) :199-205
[3]   2008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和应力状态特征初步研究 [J].
王琼 ;
聂晓红 ;
温和平 .
地震学报, 2009, 31 (03) :235-244+356
[4]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叶建青 ;
马保起 ;
陈杰 ;
周荣军 ;
何宏林 ;
田勤俭 ;
何玉林 ;
王志才 ;
孙昭民 ;
冯希杰 ;
于贵华 ;
陈立春 ;
陈桂华 ;
于慎鄂 ;
冉勇康 ;
李细光 ;
李陈侠 ;
安艳芬 .
地震地质, 2008, (03) :597-629
[5]   GPS观测约束下的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运动学模型 [J].
王伟 ;
王琪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 (04) :75-82+88
[6]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J].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 ;
冉勇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066-1073
[7]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张培震,邓起东,张国民,马瑾,甘卫军,闵伟,毛凤英,王琪.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8]   中国大陆强地震的成组活动和概率预报 [J].
李钦祖 ;
于利民 ;
王吉易 ;
万迪堃 ;
陈绍绪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3, (05) :519-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