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央造山带”几个问题的思考

被引:56
作者
张国伟
柳小明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关键词
造山系,造山带,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特提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中央造山带”的提法响亮、瞩目,但其真正含义应加以分析、思考.从地理山脉综合分析表明它们不是统一山脉,但现实却出现一带山系,横贯中国大陆中央,故地理上可笼而统之称其为一道“中央山系”.地质含义分析证明它们不是统一造山带,但祁连、昆仑、秦岭和大别可为广义统一造山带,是东古特提斯和中国大陆完成其主体最后拼合的关键地带之一.研究“中央造山系”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新生代,尤其是新第三纪以来中央造山系有无正在东西向裂解趋势,它与环境、灾害发展趋势有无关系?(2)中新生代中央各造山带有无统一形成背景与机制;(3)古特提斯与“中央造山系”的关系;(4)中央造山系有无统一格局的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其中新元古代构造基础又是什么?(5)中央造山系的共性与特性是什么、大地构造特殊意义是什么等等.研究中央造山系,应以大陆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为学术指导思想,立足于中国地质实际,面向全球,建立研究基地,开展多学科综合全方位研究,采用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重新审视大陆和中国大陆,发展探索大陆动力学,为建立新的造山带理论与研究方法而努力,以在当代地学发展前沿领域促进地学和社会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3 / 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秦岭造山带三维结构及其动力学分析.[J].张国伟;郭安林;刘福田;孟庆任;肖庆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6, S1
[2]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289-295
[3]   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 [J].
张国伟 ;
孟庆任 ;
于在平 ;
孙勇 ;
周鼎武 ;
郭安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193-200
[4]   秦岭变质地层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J].
张宗清 ;
张国伟 ;
付国民 ;
唐索寒 ;
宋彪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216-222
[5]  
秦岭造山带的结构构造.[J].张国伟;孟庆任;赖绍聪.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5, 09
[6]   东秦岭陆壳反射地震剖面 [J].
袁学诚,徐明才,唐文榜,王庆海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6) :749-758
[7]  
全球洋-陆转换中的特提斯演化.[J].潘桂棠.特提斯地质.1994, 00
[8]  
大陆山链变形构造动力学.[M].许志琴等著;.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
[9]  
中国地球物理图集.[M].袁学诚主编;.地质出版社.1996,
[10]  
中国新疆古生代地壳演化及成矿.[M].何国琦等著;.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