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期刊
论文检测
AIGC检测
热点
更多
数据
中国大陆岩石圈最新构造变动与地震灾害
被引:106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培震
机构
: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
来源
:
第四纪研究
|
1999年
/ 05期
关键词
:
构造变动;
活动断裂;
活动地块;
地震灾害;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P315.1 [地震成因];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中国大陆的地震灾害十分严重,不仅分布广,而且频度高、强度大,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晚第四纪岩石圈构造变动是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一系列巨大的活动断裂将中国大陆切割成为不同级别的活动地壳块体,地块内部相对稳定,边界构造活动强烈。这些地块从晚第四纪一直持续活动至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119次7级以上地震有104次发生在这些活动地块的边界带上。因而,活动地块的运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国大陆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最基本特征,对中国大陆地震孕育和发生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04 / 41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地壳、上地幔变形属性的判别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绳祖
.
地震地质,
1996,
(03)
:215
-224
[2]
天山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地球动力学问题
[J].
张培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张培震
;
邓起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邓起东
;
杨晓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杨晓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彭斯震
;
徐锡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徐锡伟
;
冯先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冯先岳
.
中国地震,
1996,
(02)
:23
-36
[3]
岩石圈变形及地震发生过程
[J].
马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马瑾
.
国际地震动态,
1996,
(01)
:8
-13
[4]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丁林
;
钟大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钟大赉
;
潘裕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潘裕生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萱
;
王庆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王庆隆
;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5,
(16)
:1497
-1500
[5]
盲断裂、褶皱地震与新疆1906年玛纳斯地震
[J].
张培震,邓起东,徐锡伟,冯先岳,彭斯震,杨晓平,赵瑞斌,李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张培震,邓起东,徐锡伟,冯先岳,彭斯震,杨晓平,赵瑞斌,李军
.
地震地质,
1994,
(03)
:193
-204
[6]
现代青藏高原上升速度问题
[J].
张青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
张青松
;
周耀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
周耀飞
;
陆祥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
陆祥顺
;
徐秋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
徐秋六
.
科学通报,
1991,
(07)
:529
-531
[7]
鲜水河断裂带未来三十年内地震复发的条件概率
[J].
闻学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省地震局
闻学泽
.
中国地震,
1990,
(04)
:10
-18
[8]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
[J].
李吉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李吉均
;
文世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文世宣
;
张青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张青松
;
王富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王富葆
;
郑本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郑本兴
;
李炳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李炳元
.
中国科学,
1979,
(06)
:608
-616
[9]
中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质构造特征以及青藏高原东西向诸山系形成的探讨
[J].
常承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常承法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锡澜
.
中国科学,
1973,
(02)
:190
-201
[10]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概论[M]. 地震出版社 , 国家地震局编, 1996
←
1
2
→
共 15 条
[1]
地壳、上地幔变形属性的判别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绳祖
.
地震地质,
1996,
(03)
:215
-224
[2]
天山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地球动力学问题
[J].
张培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张培震
;
邓起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邓起东
;
杨晓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杨晓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彭斯震
;
徐锡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徐锡伟
;
冯先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冯先岳
.
中国地震,
1996,
(02)
:23
-36
[3]
岩石圈变形及地震发生过程
[J].
马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马瑾
.
国际地震动态,
1996,
(01)
:8
-13
[4]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丁林
;
钟大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钟大赉
;
潘裕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潘裕生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萱
;
王庆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王庆隆
;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5,
(16)
:1497
-1500
[5]
盲断裂、褶皱地震与新疆1906年玛纳斯地震
[J].
张培震,邓起东,徐锡伟,冯先岳,彭斯震,杨晓平,赵瑞斌,李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张培震,邓起东,徐锡伟,冯先岳,彭斯震,杨晓平,赵瑞斌,李军
.
地震地质,
1994,
(03)
:193
-204
[6]
现代青藏高原上升速度问题
[J].
张青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
张青松
;
周耀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
周耀飞
;
陆祥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
陆祥顺
;
徐秋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
徐秋六
.
科学通报,
1991,
(07)
:529
-531
[7]
鲜水河断裂带未来三十年内地震复发的条件概率
[J].
闻学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省地震局
闻学泽
.
中国地震,
1990,
(04)
:10
-18
[8]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
[J].
李吉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李吉均
;
文世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文世宣
;
张青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张青松
;
王富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王富葆
;
郑本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郑本兴
;
李炳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李炳元
.
中国科学,
1979,
(06)
:608
-616
[9]
中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质构造特征以及青藏高原东西向诸山系形成的探讨
[J].
常承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常承法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锡澜
.
中国科学,
1973,
(02)
:190
-201
[10]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概论[M]. 地震出版社 , 国家地震局编, 1996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