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被引:160
作者
王二七
孟庆任
陈智樑
陈良忠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北京,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云南昆明
关键词
龙门山; 松潘—甘孜三叠纪复理石带; 印支期; 转换断层; 地壳逃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 [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呈北东—南西向将松潘—甘孜褶皱带和华南地块分割开。前者主要是由一套巨厚的三叠纪复理石沉积组成 ,分布在古特提斯海的东缘。后者由前寒武纪基底和上覆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积盖层组成。位于汶川—茂汶断裂以东的前龙门山存在一系列倾向北西的逆掩断层 ,它们将许多由元古宙和古生代岩层组成的断片向南东置于四川盆地的中生代红层之上 ,构成典型的薄皮构造。许多研究由此断定松潘—甘孜褶皱带和四川盆地之间在中生代发生过大规模的北西—南东向挤压。然而 ,汶川—茂汶断裂西侧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内部的挤压构造线大多是垂直于而不是平形于龙门山断裂带 ,这表明当时的挤压应力不是北西—南东向而是北东—南西向。近年来在龙门山构造带内发现 ,在三叠纪时龙门山断裂带在发生推覆的同时还经历过大规模的北东—南西向的左旋走滑运动 ,协调走滑运动的主要构造为汶川—茂汶断裂。走滑运动的成因与松潘—甘孜褶皱带北东—南西向缩短有关。汶川—茂汶断裂的左旋走滑在龙门山的北东端被古特提斯海沿勉略俯冲带的消减和发生在大巴山的古生代 /中生代岩层的褶皱和冲断作用所吸收 ,在龙门山的南西端被古特提斯海沿甘孜—理塘俯冲带的消减和松潘—甘孜三叠纪复理石的褶皱和冲断作用所吸
引用
收藏
页码:375 / 38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M].罗志立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2]  
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许志琴等著;.地质出版社.1992,
[3]  
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M].王鸿祯等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4]  
扬子地块西缘地质构造演化.[M].陈智梁;陈世瑜著;.重庆出版社.1987,
[5]  
中国及其邻区大地构造论文集.[M].黄汲清;李春昱 主编.地质出版社.1981,
[6]  
秦岭造山带的结构构造.[J].张国伟;孟庆任;赖绍聪.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5, 09
[7]   东秦岭造山带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 [J].
许志琴 ;
卢一伦 ;
汤耀庆 ;
M.Mattauer ;
Ph.Matte ;
J.Malavieille ;
P.Tapponnier ;
H.Maluski .
地质学报, 1986, (03) :237-247
[8]   留凤关复理石 [J].
姜春发 ;
朱志直 ;
孔凡宗 .
地质学报, 1979, (03) :203-21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