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区夏季热场分布与热岛效应研究

被引:32
作者
李国栋 [1 ,2 ]
王乃昂 [1 ,2 ]
张俊华 [3 ]
赵力强 [1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城市热场; 热岛效应; 流动观测; 空间插值;
D O I
10.13249/j.cnki.sgs.2008.05.008
中图分类号
X16 [环境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对兰州市城区进行了早、午、晚3个时段各气候要素的流动观测,模拟了兰州市城区夏季3个时段的地面热场。结果显示,兰州市夏季地面热场分布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和动态演变特征。2006~2007年,在城区和郊区利用两套自动气象站连续进行了气候定点对比观测,结合兰州城区台站近70年和郊区台站近40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兰州市气温、热岛效应及热岛强度的变化特征。热场的时空分布与兰州市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城市能耗、建筑容积率和下垫面热力性质等因素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引用
收藏
页码:709 / 71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中国内陆热带地区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 [J].
何云玲 ;
张一平 ;
杨小波 .
地理科学, 2007, (04) :499-505
[2]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格局的热环境效应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 [J].
岳文泽 ;
徐丽华 .
地理科学, 2007, (02) :243-248
[3]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流动观测和初步研究 [J].
郭勇 ;
龙步菊 ;
刘伟东 ;
李明 .
气象科技, 2006, (06) :656-661
[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地表温度的影响——以广东东莞为例 [J].
刘宇 ;
匡耀求 ;
吴志峰 ;
黄宁生 ;
周静 .
地理科学, 2006, (05) :5597-5602
[5]   基于卫星遥感的夏季长春市城区热场分析 [J].
赵云升 ;
杜嘉 ;
宋开山 ;
胡新礼 .
地理科学, 2006, (01) :70-74
[6]   南京市热场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覆被关系研究 [J].
苏伟忠 ;
杨英宝 ;
杨桂山 .
地理科学, 2005, (06) :6697-6703
[7]   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J].
肖荣波 ;
欧阳志云 ;
张兆明 ;
王效科 ;
李伟峰 ;
郑华 .
气象, 2005, (11) :4-7
[8]   昆明城市气候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J].
何云玲 ;
张一平 ;
刘玉洪 ;
马友鑫 ;
李佑荣 ;
窦军霞 ;
郭萍 .
地理科学, 2002, (06) :724-729
[9]   兰州市地域结构分析 [J].
杨永春 ;
曾尊固 .
地理科学, 2002, (04) :468-475
[10]   上海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分析 [J].
陈云浩 ;
李晓兵 ;
史培军 ;
何春阳 .
地理科学, 2002, (03) :317-323